文 | 陈宇辉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推广了几十年,政府部门、大企业都常常把它挂在口边,某程度上可以说这概念主流化了,应该值得高兴。但往深一层想,“可持续发展”的潜台词是既要“可持续”、也要“发展”,它暗示的是“可持续”地“发展”。在主流的论述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与经济的发展好像是截然二分的,自然而然地充满张力。
尽管“经济”好像总意味着抽象的数字,是专家才能预测的宏观趋势,但抽丝剥茧到最后,我们都知道所有的“经济活动”,其基础、根基都是来自大自然的无偿给予。即便是看似只谈服务的第三产业,没有了能源还是没法推动。能源从哪里来?当然是大自然。这几百年来人类构筑起的发展与成就,其实也是千百亿年以前太阳储下的能量所给予的,不过是我们一次提取出来使用而已。
这一次的“见·远”,我们希望以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切入,展示出“生态”与“经济”的一体两面,打破我们思维里固有的二分法,用更整全的、非人类中心出发的角度去看待经济活动。伍娇和我们分享了泰北克伦族村庄的故事。在现代发展的巨轮下,克伦族人一方面在适应新的改变,另一方面则继续继承、演绎着祖先传下来的生活智慧。经济生活的安排对克伦族来说,既展示了他们与祖灵、山林的关系,也体现了他们的社区关系。他们不一定会用潮流的词汇来命名自己的生活,但在伍娇看来,克伦族的生产和生活却处处吻合生态的原则。
梁迎则与我们分享了在中山旗溪一帮手作人的生活。他们或是热爱烹饪,或是做木工,或经营农场,但从梁迎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活动并不外在于这些手作人,反而正是因为与食物、木材、农作物的紧密联结,让手作人们实践出与别不同的个人价值与社区生活。来自宜兰的陈脩平则与我们分享了“三元生活实践社”的经验。人智学提倡三元社会:于“文化与灵性”一元强调自由,于“政治与法律”一元强调平等,而在“经济与生态”一元则强调博爱。当人智学提倡博爱的“经济与生态”,它所面向的不只是人类,而是包含人类及其余的物种,或曰大自然。脩平老师的文章展示了宜兰伙伴们的思考和实践。
最后我们翻译了吉布森-格雷厄姆(Gibson-Graham)及米勒(Ethan Miller)合著的文章《作为生态生计的经济》,尝试一窥学术界于这方面的讨论。文章拆解了现代知识体系下旧经济的基本假设,建议人类必须重新想象、理解我们自身的存在及经济活动本身。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人类与万物共存,是故所谓“经济”不单不是孤立存在的领域,恰恰相反,我们要把大自然考虑进来,好好思考我们与其他物种共同的经济生活。我们特别感谢第六届南南论坛邀请了吉布森教授发表以“把经济重新嵌入生态”的主题演讲,让我们有机会向她及其同伴学习,也启发了我们这一期在“见·远”的尝试。
■ 陈宇辉 社区伙伴城市团队项目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