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鄒喬 - 社區伙伴四川項目官員(災後重建與文化)
編按:2008年發生的四川512汶川大地震一轉眼便五年過去,四川今年卻又不幸再逢420雅安蘆山七級地震。然而,有了前五年的重大災後重建工作經驗,此際,我們期盼社會各界在應對新一輪厄運時,能更濟事和湊效。社區伙伴的工作重點在喚起人們的精神覺醒,視之為實現可持續生活的重要之道。因此,我們的汶川地震重建項目針對協助減緩災民的心理創傷,重建積極的社區精神。項目的手法以「社區藝術」為切入點,透過有關活動喚發凝聚人心的心靈力量。同事鄒喬此際總結經驗,回顧社區藝術如何在災後重建工作中發揮作用,讓受創傷的人們再上路實踐可持續生活,藉此與各參與救災的工作者分享經驗。
今年是汶川地震後第五周年,四川學界和NGO界都開展了很多紀念活動,既是回顧與總結,也是為了給蘆山災後重建借鑒和思考。
社區伙伴的汶川地震重建項目之一,乃與中國科學院心理所龍迪教授合作,透過社區藝術活動讓兩所中學(北川中學和永昌中學)的同學減緩心理創傷,恢復積極精神。較早前,我應龍迪教授之邀,參加了「中國第二屆心理健康與和諧社會論壇——總結汶川地震經驗,推動蘆山心理援助」。論壇上,曾參與項目的幾位四川同學還做了分享。因著這個機緣,我得以再見同學們和其他項目的伙伴,心裏分外興奮。
社區藝術︰聯結關係和營造非暴力文化
那是五年前,當時的北川中學正在重建,因而須暫借綿陽市郊長虹培訓中心的場地復課。那附近有一段鐵軌,經常有火車轟隆隆地呼嘯而過,那聲響和震動像是從人的心裏駛過一樣,加深了震後心中支離破碎的蒼涼感。我們就是在這裏遇到了中科院心理所的龍迪教授和她的團隊及北川中學師生。當時印象很深的是,龍迪教授反複強調對於情境(context)的把握和應對,即北川中學是一所人員傷亡達1/3的學校,每個人都失去了於他/她重要的人,或是身體的一部分;同時這是一所學校,原本存在著一些制度性的衝突和張力,都可能因地震的影響而惡化。因此,從一開始,我們項目的關鍵共識,就是要重建聯結精神和營造非暴力文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開始了社區藝術的嘗試。這不是一個偶然,而是一個必然。因為在這樣特殊的時期,它既能帶來歡樂,讓人沉靜,也能在不知不覺中聯結大家。
當時龍迪教授團隊邀請了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士,為同學開展多個不同類型的社區藝術活動:有繪畫、攝影、舞蹈、手工、音樂……參加的同學由十多人至數百人不等。同學們通過活動,增強了彼此之間的互動和聯結,鞏固了同伴之間原有的支援系統,慢慢淡忘了地震的傷痛。
其中,對影像活動印象很深。龍教授邀請了擅長攝影的朋友來跟同學分享如何拍照,讓他們組成攝影興趣小組,圍繞家鄉、校園等相關主題攝影,用照片來集體講述家鄉與重生的生命故事,並在地震兩周年時做了一個名為「家鄉的召喚、重生的力量」攝影展。展覽上的照片和配襯字句,讓我深深觸動:有大家熱火朝天重建新居的景象、臨時板房裏洗衣曬被等日常生活、板房裏盛開的花朵、辛勤勞動的父母親人、也有植物的特寫。這些看似平常的細節,經過同學們的觀察和書寫就變得不一樣了,他們說:
“在房屋倒塌的地方,燃起重生的力量,為火紅的日子而奮鬥”;
“奶奶61歲了,正在割草!如果我是茁壯成長的豆子,那奶奶就是默默奉獻的根”;
“我站在角落裏,看到在烈日下勞作的您,便堅信,家園會更加美好”;
“葫蘆纏著梨樹,它們很不一樣,但可以共同生長,就像我們這個集體”;
……
我感動於他們對家鄉、親人的熱愛,更感動於他們從土地和生命中獲得了如此多的智慧和力量,並這樣深刻而富有情感地表達了出來。攝影展成為一個起點,一個分享和傾聽生命故事的開始。正能量的種子在整個校園裏溫柔地發散開來。
帶著遠去的記憶再次來到北川,終於看到了久違的同學們,大家緊緊擁抱在一起,笑出了淚花。同學們都真的長大了也!
這次來做分享會的同學有5位。其中一位同學比其他4位高一年級,畢業後在綿陽一所學校當上了老師,有了自己的學生。另外4位是同班同學,而且彼此是好友。其中3位都到成都念大專,其中一位修讀茶文化專業,畢業後在一個咖啡館裏做店長;其餘兩位打算繼續修讀本科。還有一位同學畢業後選擇了另類的學習道路,先後跟隨龍迪教授的朋友學習過茶道、傳統文化,後來又參與了社區伙伴的生態農業實習生計畫,認真地學做生態農業,他說打算以後自己開個素餐廳。
反思文化、勇於思考和選擇生命方向
在分享會舉行前夕,同學們自己先舉行一個內部討論會,準備分享內容,我亦參加了這個討論會,過程中,看到了他們內心深處的光芒、勇敢和從容。他們講了很多故事,關於朋友之間的陪伴、同學與老師之間坦誠相待、如何逐漸建立對外來志願者的信任等等。談起震後的高中記憶,他們說不知為何,如今記住的都是大家在社區藝術工作坊活動的場景。有同學說一開始不太習慣參加活動,因為形式和以前上課不一樣,覺得有些不習慣、不喜歡也不覺得有用,但現在有些同學上了大學,回想起來覺得非常受用,甚至會運用那些形式和方法來組織類似的活動了;也有同學說非常喜歡做活動,不喜歡上課,因為後者只是聽,是被動地接受,沒有思考,而前者不只是聽,還要親自做,是主動的,會思考;還有同學說參加活動時,老師們沒講太多,而是引導大家自主思考一些在學校課程內不會想、不敢想的東西。在場的龍教授補充說,這是因為當時的社區藝術活動,非常重視活動後的討論和反饋,過程中培養同學反思文化,讓他們有勇氣和能力去思考和選擇生命的方向。
會後,大家都有一個共同見解,即社區藝術活動促成了兩個結果:聯結關係和培養反思能力。聯結關係尤以保護原有的關係為重,而不是一味建立新關係。反思能力包含行動和思考能力。成長不是獨自生成的,而是在關係中發生的。最後,分享的主題定為「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分享的形式以時間為線索,每個人述說自己最想講的生命片段。
第二天分享會現場,同學從容淡定,每個人都講得非常精彩,講到動情處,台上台下都眼淚連連。我坐在最前排,透過攝像機記錄這珍貴的一刻,感受到生命與他們的聯結。
活動相片分享: | ||||||||||||
+ 擊點放大圖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