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實踐生態農業——攀枝花


互助


本土經濟

四川攀枝花和愛鄉蔬菜協進會轉變為 和愛爛壩合作社,是村民為著共同利益而同心實踐的一個活生生例證。2005年,社區伙伴透過四川社會科學院與省農業廳接觸到和愛鄉蔬菜協進會。社區伙伴根據國際和本地的經驗,以及農民田野學校的生態農業實踐,支持該會成員參加合作社價值和理論方面的培訓。

經過多月的培訓,蔬菜協進會成員已經漸漸熟悉技術和大型農場的課題,乘著新頒佈的農民合作社法案之利,決心把協進會轉型為合作社,於2007年9月正式註冊成立,並由農民自己籌得80,000元人民幣作為啟動資本。合作社擬定農產計畫後,當地政府和社區伙伴支持成立一個滾動基金,希望加強社區內的生態農耕。社區伙伴繼續在背後支援他們建立組織的能力,實踐生態農業,並加強社區互助精神。

合作社的成員按才幹分工,主要是生產方面,也有些負責發展銷售市場。他們認定了銷售是合作社的主要目的,但同時,自由和志願組織、民主實踐、經濟參與等精神都漸漸提高了。

合作社成員參加過一連串的學習活動後,便開始實踐套種,迴圈使用農場資源,建造生態雞舍以及其他生態農業的方法,成效令人滿意。成員也跟攀枝花附近的社區建立了消費與生產者的關係,讓大家更能體會和欣賞生態農業對可持續生活的重要。

 

最新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