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漂泊中安頓身心

在漂泊中安顿身心

在主流經濟強力形塑之下,活生生的人會被簡約為「理性經濟人」,尤其在大城市打拼的底層流動人口,沒有社區鄰里關係,沒有與自然的聯結,只有格子間和流水線上的奮鬥。情感、文化和精神需求被壓縮和忽視,身心都無法安頓。

在這樣的背景下,社區伙伴希望與伙伴及打工者一起,反思主流發展範式與價值給人、環境帶來的問題,通過不斷實踐,回應對多元的需求,在漂泊的歲月裏也可以擁有安然的內心和生活。

從2013年到2016年期間,我們幾番邀請了香港的社區工作者、學者等到北京交流社區經濟的經驗,並以小額項目支援打工社區的服務機構,嘗試開展相關項目。2016年開始,邀請北京五家打工社區組織,組成「北京社區經濟學習小組」,鞏固社區經濟網絡的學習,以及資源的連結。

2016年下半年,與北京兩家服務流動人口的組織「北京木蘭花開社工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木蘭)和「北京鴻雁社工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鴻雁),合作開展了以社區經濟為焦點的項目。在社區/ 社群實踐一段時間後,她們在實際操作時遇到問題,需要學習上的支援。我們為了回應伙伴的需求以及提煉經驗,邀請資深社區工作者,與伙伴以「行動研究」為方法,於2017年起辦了三次工作坊,內容包括組織動力、社群工作策略、社區經濟理念探究等。

大家對社區經濟的理解逐漸突破了原來的框框,展現出更多的可能。在最初接觸和學習概念和理論時,難免為「經濟」二字所束縛(比如以為一定要有經營、買賣),或者將已經有的國際、國內的經驗當成為必經的模式(比如合作社、二手店)。在小組學習和多次工作坊中,大家互相分享過往探索的經驗,打開了大家對社區經濟的想像,發現社區經濟不一定是以某種形式體現,重要的是工作者以及社區居民轉變價值理念。

木蘭與社區居民暫時並沒有發展出一個早期想像中社區經濟的「模式」,但是社區活動建立了更緊密的社區關係,比如爸爸互助小組、家鄉味共同購買、團購上學等,也自然而然的冒出來了。在現有的空間和資源裡,這些互助合作不單讓居民的生活多一份從容和溫暖,也呈現了他們對經濟、對生活的理解。

鴻雁意識到骨幹的培養是一個慢慢滋養的過程,社區經濟項目正好發揮了比較細緻的作用。過去兩年,鴻雁團隊與關心化學清潔劑問題的家政工大姐們共同學習,並成立了「靚阿姨」手工皂小組,從學習製作手工皂到在農夫市集上分享,不僅讓家政工大姐們的主體變得更充實,彼此也建立了緊密的關係,還培養和鍛造了傾聽、謙讓、不急不躁等品質。通過這些共同學習、共同製作、共同推廣,鴻雁團隊與家政工大姐們的人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摘自《社區伙伴年報 2017-2018》)

 

 

 

 

 

最新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