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麻山苗族生態的保護神、生産的伙計、生活的伴侶

麻山村民最流行使用的竹製背兜
麻山村民最流行使用的竹製背兜。(楊成)

楊成(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編按:

  貴州省麻山苗族地區是喀斯特地形,遭遇石漠化災變嚴重,急需進行生態恢復。過去兩百年的中國歷代政府,由於管理的需要,在麻山引進了棉、麻、玉米、馬鈴薯、紅薯等衆多外來農作物,但這些農作物並不適宜當地的生態環境,因其需要頻密翻土,清除地表的藤蔓植物和叢生植物的地下莖,令原先植物覆蓋的岩石及礫石暴露出來,導致石漠化現像。因此,生態恢復的關鍵在於恢復種植適合當地自然生態的植物,如藤蔓類、匍匐類和低矮灌類,其中竹子極爲適合當地生態條件,能保水固土,對恢復生態助力强大,同時爲當地村民生計提供重要資源。社區伙伴支持麻山的生態恢復工作,安排村民了解竹子種植對此項工作的重要性。本文作者為項目伙伴人員,他總結其觀察,闡述竹子種植與利用如何讓當地村民實現可持續生活。

+ 擊點放大圖片
竹子適合麻山的天然環境,宜種植以恢復生態 麻山村民的屋子牆壁用竹子編製成
竹子適合麻山的天然環境,宜種植以恢復生態。(林志光/社區伙伴) 麻山村民的屋子牆壁用竹子編製成。(林志光/社區伙伴)
另一種屋子牆壁是把泥巴和牛糞混合 用竹子造的農作物盛具
另一種屋子牆壁是把泥巴和牛糞混合,再塗到竹板上。(林志光/社區伙伴) 用竹子造的農作物盛具。(林志光/社區伙伴)
竹製農作物盛具裝載玉米 麻山村民最流行使用的竹製背兜
竹製農作物盛具裝載玉米。(林志光/社區伙伴) 麻山村民最流行使用的竹製背兜。(楊成)
老伯正在編織竹器皿 以石頭和竹子砌成的籬笆
老伯正在編織竹器皿。(林志光/社區伙伴) 以石頭和竹子砌成的籬笆,是麻山天然資源利用的典型例子。(林志光/社區伙伴)
村民利用竹筒收集石洞的水 竹筒收集水後待用
麻山乾旱,水源稀少,村民利用竹筒收集石洞的水。(楊成) 竹筒收集水後待用。(楊成)

  麻山是世界上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苗族是麻山的主體民族,他們在那裏生活了幾千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態文化體系。近一百年來,這種生態文化體系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和衝擊,正在逐漸消失。爲恢復苗族文化和生態,2011年,在香港社區伙伴的資助下,貴州省農科院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與吉首大學協同麻山苗族,共同實施了“貴州省麻山苗族文化回歸與生態恢復行動研究”這一項目。

  不管是文化回歸還是生態恢復行動,都必須依賴於人們的生活與生産實踐。而竹子作爲生態恢復的先鋒植物,不但在生態恢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産生活中更是佔有特殊的意義。正如麻山苗族所說:"竹子是我們麻山苗族人的好伴侶"

生態的保護神

  竹子既是苗族的保護神,也是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神。

  在麻山,人們房子的四周,都種有大片的竹林。村民說,這不僅可以阻擋滾落的石頭砸傷人畜和房子,還可以美化村寨。因此,我們都喜歡在房子周圍種竹子。經測定,竹子的放氧量比其它植物高35%,竹林是天然的大氧吧,生活在有竹林的村寨,能使人心曠神怡,疲勞頓消。

  在恢復生態過程中,麻山苗族把竹子比喻成“一種復蘇藥膏”。它不但能像一把雨傘一樣使土地免受大雨直接襲擊,有效保護土壤,還能使土壤再生,並爲動物和其他植物提供一床“生命毯”。據研究發現,在適宜條件下,竹子24小時可以生長4英呎。因此,麻山苗族把它作爲生態恢復初期的首選植物。

  竹子是多年生植物,栽下去3-10年就可以每年採竹笋和砍伐而不會影響生態環境。村民說,竹子是越砍越發(生長之意),你不砍它,它反而會死。竹子一開花,它就要自然枯死。

生産的好伙計

  麻山苗族原以“游耕”和畜牧爲生。食物缺乏的時候,兼營採集和狩獵。一般情况是牲畜到哪,他們就耕種到哪。游耕中要用竹杆淘坑埋種子,收割時要用背兜盛小米。狩獵時用的弓箭,採集時用的籮框等都是用竹子做的。不過現在麻山苗族用的最多的要算背兜了。不管是上山放牧還是去勞動,也不管是去趕集還是走親戚,他們都喜歡背上背兜,用於盛放各種東西。

  20年前,水泥還沒有大量用於修建水池,麻山缺水現象非常嚴重。凡遇下雨天,大家都挑著桶帶著竹子做的吸水筒,跑到山上去找石窩集水處取水,那場景既壯觀又略帶淒凉。

生活的好伴侶

  麻山苗族從 "游耕" 轉變成固定居住後,修建房子的建材用的都是竹子。他們把竹子編成一張張竹板,然後把泥巴、牛糞等混合,均勻地塗到竹板上,凉幹,這樣就成了一堵墻,有些人乾脆不用泥巴和牛糞,直接用竹板圍起來。直到現在,麻山許多苗族住的還是這種房子。

  竹笋不但肉質鮮嫩鬆脆,它還具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成爲當代最爲安全和保健的生態食品之一。據麻山苗族說,在麻山最好吃的是彎竹竹笋。一般情况下,只有來了尊貴的客人,人們才會去採彎竹的竹笋來招待。

  在很久以前,麻山苗族就知道了竹子的藥用價值。據把壩村構皮組的楊光福說,用鮮竹笋煮粥吃可以治久瀉久痢,脫肛等疾病,又由於竹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糖類、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經常食用可治消渴煩熱,産後虛熱心煩,清肺化痰等病症。

  方竹在麻山苗族祭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苗族民間信仰的重要工具。老人去世後,必須用方竹來祭奠先人。構皮寨的“老魔公(有的地方叫歌師或鬼師)”黃吉元是這樣解釋的:我們的祖先亞魯王是從很遠的地方,經過千難萬險和翻山越嶺才遷到這裏來的。我們作爲亞魯王的後代,如果有老人去世了,死去的人是要回到我們原來的地方去的。他們朝著太陽初升的地方,踏上漫長的回家之路,而拐杖就成爲必不可少的東西之一了。因此,方竹成爲老人去世時祭祀的必備物品,如果沒有方竹做的拐杖,老人就很難回到亞魯王的身邊而受他庇護了。

  竹子作爲傳統手編工藝的傳承載體,正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把竹子製作成各種生産工具和生活用具需要一定的技術,但隨著許多替代品的出現,這種技術面臨失傳。現在的年青人都不願意學習竹編手藝,每個村寨只有一少部分老人會這種手藝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