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在乡土自然

自然教育在乡土自然云南大理官庄幼稚园搭建过河桥体验活动。

在西南农村社区自然教育经验调查与相互合作项目的乡村自然教育分论坛上,园长马晓玲分享了她在云南大理官庄龙潭明德幼稚园的实践。晓玲心目中“理想的幼稚园是森林校园、儿童家园”,她把幼稚园创设在村口旁边的半山坡,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合,发挥了乡村自然教育的优势。课程依照二十四节令设计,老师会带孩子在不同季节里体验自然。学校不设围栏,意味与社区连结。晓玲也分享到,她决意回乡办学,是传承了父亲对本乡教育和自然文化的重视,并且深深感受家乡父母的陪伴与爱。她的分享带出了乡村自然教育的重要理念:地方归属感。

西南地区蕴含多样的自然物种与丰厚的文化,但在高速发展的语境下面临冲击。学校和环保公益机构推行自然教育,关注对象多以城市社区为主。可另一方面,西南乡村社区中的一些自然教育机构及工作者,一直在社区结合乡土文化作实践,他们的经验拓宽了自然教育的视野。

2018 年开始,我们与昆明市西山区在地自然体验中心合作,探索和研究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等农村社区自然教育实践的状况。项目主要是与自然教育机构和工作者深度访谈,整理文献和案例经验,举办共学交流会、论坛、工作坊和培训,并且建立网络,分享信息。50 多位乡村自然教育实践者,来自多元背景,这让我们意识到,自然教育的场域超越了学校和体制,对象也不限于儿童,而是向社区和更大的群体延展。

项目团队先后走访并实地支持不同的乡村自然教育案例,包括明德幼稚园,深入梳理、书写和传播。位于泸沽湖畔的达祖小学,教育理念是保育传统文化,让孩子学习自己的文化传统,认识自己的家乡。在云南丽江吾木村,出身自纳西东巴世家的和继先开设种子图书馆,举办“一棵树”夏令营等活动,有意识地传承东巴文化,连结生活。腾冲市珍稀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陈映照,推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与社区居民组成团队,营造结合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育人环境。案例的分享引起了很大反响,激励了众多同行。当中展示了乡村自然教育协作者不同形态的实践,而共同点是怀抱热忱,依托自然,扎根于乡土与生活,联系着地方知识、生态观、传统文化和社区等多重面向。

乡村自然教育的意涵和理念在多次共学中愈显丰富和深入,启发到实践的共创设计。共学也发展了网络平台,大家在线上线下互相学习和激励,彼此陪伴支持。项目会继续以深度访谈调研提升自然教育协作者技能,支持他们在课程设计的实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