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文化學習自然之道

从传统文化学习 自然之道

現代化對傳統村寨的一大衝擊是使其對自身文化失去自信,容易轉向主流文化中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觀念,但這些觀念卻是當前生態危機的源頭。村寨的青年常跟外界打交道,更是容易對文化身份感到混亂和難以認同,那麼讓他們重新認識自身文化中與自然相處之道,既是重尋根源,也是他們選擇生活方式的立足點。

為鼓勵村寨青年探索傳統生態觀怎樣應用在當前生活,我們在2017年秋天支援了貴州的村寨青年參加台灣鄭廷斌老師(大家更習慣叫他「斌哥」)的工作坊。十五年前,斌哥跟台灣泰雅族的朋友成立了泰雅獵人學校。斌哥深信,傳統村寨之所以能存在這麼長時間,一定掌握了跟土地及動植物相處的技能、知識和倫理法則——斌哥稱之為「土地倫理」。斌哥自身的經驗,加上他熟稔生態心理學、自然療愈、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不留下破壞自然的痕跡。人們在自然中活動時,關注並身體力行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等體系,是與貴州村寨青年探索當地文化的理想人選。

2018年,貴陽黔仁生態公益發展中心與社區伙伴聯合邀請斌哥到貴州黔東南,為二十多名村寨青年及農村社區工作者辦了五天的土地倫理工作坊。行程中,一是向傳統文化學習:行前寨老的祝福、村寨指路碑、葬牛文化等,斌哥詳細解釋這些如何體現當地人對萬物的尊重與敬畏;二是向自然學習:透過晚上獨處、赤腳行走、多角度觀察自然等環節,學員有機會打開身心,傾聽自然的教導;三是向同伴學習:學員分小組準備戶外露營和一頓需用火煮食的晚餐,從選擇食材、處理廚餘和篝火等環節,學習如何竭力減低對自然的影響。

工作坊後,不少參與其中的村寨青年學員都生起了一種「回家」的熟悉感。一位學員說:「有機會與大地媽媽交流,我感受到她的溫暖與艱辛,她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養育了我們。」在斌哥戶外體驗課後,貴州本地協作者團隊引導村寨青年挖掘自己村寨生活中的土地倫理,如:採摘時採大留小、生態的農耕方式、信仰支撐的護林方式等。這些都呼應著斌哥常說的話:「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並不代表不存在」,「夠用就好」。

在本地協作者團隊不斷的推動和支持下,村寨青年自己也行動起來。一位學員以當地婦女和孩子為物件,在村寨裏組織了應用土地倫理的野炊活動。一些農村社區工作者則把活動設計和內在精神融合在工作中,帶入更多探索人與土地關係的視角和討論。

斌哥與貴州的緣分不會輕易結束。未來斌哥會連同本地協作者團隊,一起挖掘更多村寨應用土地倫理的例子,幫助青年發現土地倫理其實就在傳統生活的方方面面。雙方在共同設計和帶領工作坊的過程中,也在逐步完善「土地倫理」課程,讓其內容和形式更貼近本地情況,更多青年因此能對傳統文化重拾自信,找出村寨可持續未來之路。

(摘自《社區伙伴年報 2017-201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