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葵涌社區能源行動網絡」項目義工隊的惠芳,為人仗義,在探訪劏房(分間的樓宇單位)住戶時,認識了獨居的陳婆婆,聆聽她的需要和生活點滴,為她更換節能燈管後,還主動留下聯絡方法,讓陳婆婆有需要時可以找她。義工隊是項目的重要連結,當中有劏房居民、學生、退休人士、家庭主婦,好些更是因為接受服務後被激發而加入。
在地伙伴與義工同心協作
社區伙伴一直關注生態與環境、氣候變化議題如何連結社區。在2021年,我們有機會與低碳想創坊合作項目「葵涌社區能源行動網絡」,探索把議題帶進社區,改善能源效益,提升社區對氣候議題的關注和行動。低碳想創坊成立於2014年,重視賦能予公眾應對氣候變化,推廣低碳生活。項目設定在葵涌,區內有相當人口為低收入家庭、在職貧窮、少數族裔、新來港人士,並有八千多個家庭住在劏房,衛生環境惡劣、室內外空氣質素差。
低碳想創坊雖然在社區內沒有基地,但積極聯繫當地理念相同的非政府組織,成為「低碳社區伙伴」。醫護行者關注街坊特別是長者的健康,發展了良好的義工網絡,包括少數族裔,協作招募及培訓義工。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在社區扎根數十年,與街坊熟悉,協作識別有需要的居民。「喜動社區」推動社區減廢、低碳飲食,傳承維修電器和保養知識,正好能協作維修工作坊。項目啟動以來,有31名社區義工參與培訓,成為「低碳社區領袖」。培訓除了專業技能和家訪技巧,還包括氣候變化、氣候公義、能源貧窮、節能等議題的學習。
義工的背景多元,包括劏房戶及家庭主婦等,
在參與服務後,與居民建立街坊情誼,彼此照應。
地區伙伴、義工、技術人員探訪劏房戶和獨居長者,了解居民的需要,開展不同的節能項目。劏房分間不同區域,為了採光,住戶都安裝了多支普通燈管,推高了室內溫度,也增加了電費。而窗外蟲鼠為患,就算悶熱,居民都不敢打開窗通風,只能開冷氣降溫,卻又遭業主濫加電費。義工會替住戶安裝及更換低碳節能的LED(發光二極管)燈泡和燈管。居民胡女士對新的燈光非常滿意,尤其能改善女兒的學習環境;有居民反映每期電費可節省約200元。
對於改善室內空氣質素,低碳想創坊與嶺南大學創業行動總監高永賢博士合作,設計了便攜式空氣清新機以耗能低的USB充電,經實測可過濾空氣污染物達約90%,而且結構簡潔,中學生在指導下能順利組裝,劏房戶可以自行更換濾網,而成本僅數十元。有劏房戶反映使用後鼻敏感症狀有改善。
義工經過培訓成為「低碳社區領袖」,培訓除了維修技能,
還包括氣候變化、氣候公義、能源貧窮等議題的學習。
低碳社區有可能!
這一年,共有20戶劏房居民和獨居長者更換了節能設備,街坊從中吸收了技能和知識,邁向賦能的一步。獨居長者方女士,在義工替她維修廚房抽氣扇後,主動參加工作坊,學習電器維修。低碳想創坊也舉辦空氣清新機DIY工作坊,培訓居民自行組裝,增加他們解決生活難題的信心,從中了解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方法。
居民在目睹了生活的實際變化後,漸漸關注節能背後的氣候變化信息。低碳想創坊同樣從生活和興趣切入,舉辦氣候危機與節能、再生能源、電費管理等講座、低碳生活體驗工作坊、結合人與自然的生態遊等。疫情期間,舉辦清潔龍鼓灘活動,參加的家庭都想把氣候危機、海洋污染等信息帶給孩子。低碳想創坊也正在為葵涌居民開發一個線上平台,可以分享減碳的生活信息、健康知識,甚至更換LED燈的需求,藉此拓寬社區網絡。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其中一個伙伴機構同工曾分享說,低碳生活、能源貧窮在街坊來說很遙遠,但項目行動讓街坊感到實際幫助,街坊就願意聽下去、理解下去,慢慢的「事情真的很上心」。
在社區不同持分者、伙伴、義工的協力下,葵涌社區應對氣候變化的資源正在擴大,低碳社區互助網絡正在形成,創新的項目也變得更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