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雷静 (广西大学农学院老师)
日本學習之旅,自己一直在思考它給我印像最深的是什麼呢?是非常干淨的日本?還是水資源保護得很好的日本?或是我們走訪的不同的機構?當時有許多現像引起我的觸動,但隨著時間的流失,有些印像慢慢的從我的腦海中淡去了,有些現像卻深深的烙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1、一張照片引發的深思
剛到日本,我們的第一個行程就是到琵琶湖,由於是晚上,我對琵琶湖並沒有什麼印像。在船上,由滋賀縣的知事嘉田由紀子向我們介紹琵琶湖的保護工作。因為對方是地方官員,當她開始談到保護工作時,我就有一種習慣性的看法,理所當然的認為她可能會介紹政府在保護琵琶湖方面的一些政績,但是,當知事把一張舊照片拿出來,談到她對這張照片的看法,談到為什麼要保護這裡的人文景觀時,我深深地被觸動了。在許多人眼中,只是婦女在湖邊洗衣服的一張普通照片,但知事覺得這樣的人文景觀值得保留,因為她認為這種生活對自然是友善的,促進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交流。
當我看到這張照片時,我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小時候,我和家人常常一起拿著髒衣服到我們南街的小溪去洗衣服,當時沒有洗衣粉,我們用的是無患子,把無患子捶碎後放到盆裡的水中,搓出泡泡後再把衣服放到盆中搓洗。大人一邊洗衣服一邊聊天,我們就在小溪邊戲水,有時還拿著簸箕在小溪裡抓魚,小溪的存在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快樂。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的洗衣粉代替了無患子,每個家裡也開始有了水龍頭,自來水直接通到了家裡,我們不再需要去小溪洗衣服。隨著農藥、化肥的出現,農民種田地就逐漸開始使用農藥、化肥,水溪的水不再干淨,水裡的小魚也越來越少。我們也逐漸長大,整天忙於學習,不再到小溪邊玩耍,小時的玩伴也漸漸疏遠了。當我在外面讀高中,再回到家鄉想看看曾經給我留下許多美好記憶的小溪時,我再也找不到往日的景像,3米多寬的小溪變成了只有幾十釐米寬的臭水溝,一切的美好景像已不復存在。大學畢業後,我又回了幾次家鄉,慢慢的,我發現我越來越不想回家鄉,因為,每回去一次,我就失望一次,故鄉已不再是我記憶中的故鄉,再也看不到清澈的小溪和往日的喧囂。
這些年我喜歡在農村中走動,去感受農村的青山綠水,尋找兒時的記憶。漸漸的發現許多農村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有些變化是我想看到的,但有些是我不想看到的。我喜歡看到草地,看到有幾頭牛在草地上吃草,而不是把草地翻耕成為耕地;我喜歡看到像上林的農戶一樣,大家一起在小河邊洗衣服邊聊天,魚兒在水中游、鴨子在水中戲水,牛兒在水中泡澡,而不是看到長滿綠藻的河水;我喜歡看到山上有不同的樹木,花兒在開放,鳥兒在唱歌,而不是看到排列整齊的桉樹。我喜歡每到一處給這些花草拍照,生怕有一天我再也找不到它們,就如我再也找不到兒時的小溪一樣。
我不知道該找誰來為我們失去的美好負責,或許我們都應該為此負責。之前看了林奇寫的一篇文章《誰殺死了故鄉》。他在文中提到,我們永遠在懷念故鄉,但同時又哀嘆故鄉已經不再是當年那樣,把故鄉變得面目全非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如果當時的我們就像滋賀縣的知事一樣,知道保留這樣的生活方式是多麼美好的事情,或許就不會出現今天的結果。我們這一代是幸福的,但也是不幸的。我們至少有過美好的童年,因此說我們是幸福的,但是我們親手毀掉了這些美好,讓我們再也尋找不到自己美好的記憶。當我們破壞了這一切的美好,我們下一代的幸福在哪裡呢?當他們生活的環境已經全部改變時,我們拿著我們兒時的照片來和他們談我們曾經擁有過的快樂童年,我們的感想如何?他們的感想又如何?
2、川口由一的堅持
記得和文嫦一起出差時,文嫦問我到日本學習的心得,我說:給我印像很深的是川口由一先生堅持用免耕的方法種水稻幾十年。文嫦很奇怪我這學農的人,為什麼印像最深的不是由一先生的農法,而是他對信念的堅持。
川口先生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他參透了自然界中各種生命之間的關聯,並把自己也融入其中。他提到的"如果一開始你的做法已是一個錯誤,那麼你只能不斷的采取一些措施來彌補這一做法帶來的後果。如果一開始你的做法就是正確的,你就不需要干預,讓自然界來調節就好了"。他這一哲理讓我很受用,我也開始反思自己做事情時,是否能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思考,再確定自己的行為對自然、人類是否友好?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者,只是它們的維護者,人應該和動物、植物平等相處。只有當我們平等的看待所有的生命,並對它們給予尊重和愛護時,世界才會和諧。
川口由一先生讓我有這麼深的印像,並不是源於他的農法,而是他的堅持。人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但是,由一先生能在別人無法理解的情況下,堅持自己的農耕模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是,走自己的路,就讓別人說吧。但實際上,當我們在走自己的路時,往往會受別人的非議,得不到家人,朋友的理解,慢慢的發現自己好像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許多人就在這樣的非議中慢慢的改變自己,不再堅持自己的信念。信念是否能夠堅持往往與自己的欲望有關,當自己期待做一件事情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甚至贊許,我們往往非常注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當一個人對金錢有較高的需求,在做任何事情時也就總是會考慮自己的得與失。無欲則剛,當你沒有過多的欲望和期待,也就不會患得患失,也就是別人所說:最難過的其實是自己的這一關。別人無法左右你的理想和信念,只有你才是自己的主宰者。
3、幸福的山岸會
如果沒有親身經歷,我不會相信世界上有這樣的社區。回到中國,我掛在嘴邊最多的就是山岸會。它讓我走入了一個與現實社會完全不一樣的社區,它就像我一直在尋找的世外桃源。生活在這個社區裡,沒有絲毫的雜念,讓我感到非常的平靜和幸福。現在回想起來,依舊深刻。
幸福的小孩
如果要問在山岸會裡生活的人誰最幸福,我想應該是山岸會的小朋友。山岸會的大人們從小就培養小孩的獨立能力,讓他們自己穿衣服,平時參與到社區的食品准備和農業勞動;大人們從小就教育小孩要與別人和諧相處,小孩間沒有競爭的壓力,學習的壓力,大人們並不期待孩子一定要跟其它孩子一樣,一定要讀名校,一定要賺許多的錢才是一個有出息的人。因此,小朋友在山岸會裡可以很好的與大自然接觸,一起參與社區勞動,大家就像是一家人,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生於自然,學於自然,自然是我們一直要學習的東西,而農業是人類體會自己、了解他人、尋找自然規律最好的場所,山岸會深知小孩與自然接觸、農耕勞作對小孩成長的重要性,他們從小就給予小孩良好的培育環境,讓小孩從應試的教育中解放出來,在自然中快樂的學習知識。
|
|
||||
|
|
我生活周邊的小孩,從小就被灌輸了競爭的意識,小小年紀便沒有了自由。在糼兒時期就開始進入各種不同的輔導班,學英語、學舞蹈、學畫畫、學鋼琴等等。由於小孩子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因此,他們的潛力沒顯示出來時,就已經被扼殺在搖籃中了,本該幸福的童年就這樣過早的被抹殺了。我曾經問過一些家長,為什麼要這麼做?家長們的回答是:孩子們現在都會產生競爭和比較。想要進入較好的學校或班級,學校除了考核學科成績以外,也會考核孩子是否有特長。為了不讓小孩輸在起跑在線,家長們就會給小孩報名參與許多不同的興趣班。我不知道這些小孩過了幾十年後,會否想起自己的童年真的有幸福可言,他們長大後是該感謝家長提供了這樣"優越"的環境呢,還是像我一樣,想起童年時會想起與小伙伴們一起,在大自然中尋找快樂的時光。
山岸會的小朋友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有許多的爸爸媽媽,在這大家庭中,每個人都關心他們的成長,而他們也學會關心別人,和別人和諧相處。一位從小就在山岸會長大的大學生告訴我,她在外面讀大學,與同學們相處得都很好,因為她在山岸會裡已習慣大家的互相幫助,也學會了寬容。同學們都很喜歡她,也很羨慕她有這麼好的媽媽。她還談起由於從小參與農活、食堂等工作,因此,在外面讀書時她的獨立能力與其它同學相比也顯得比較強。她非常喜歡山岸會這大家庭,讓她沒有壓力,還有許多爸爸媽媽在關心她的成長。當我看到她提到山岸會時臉上那種幸福的笑容,我感慨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像她一樣,想起自己生活的地方就由衷的產生幸福感,那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幸福的老人
山岸會的老人們應該過得很幸福。讓我覺得他們生活幸福的地方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1、分配合適工作。即使老了,也並不是一個無用之人。山岸會會安排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讓他們覺得自己還能參與到山岸會的建設工作中。他們一邊工作,一邊聊天,過著一種快樂而休閑的生活;2、舒適的生活。山岸會專門給老人們建了一所叫"陽光館"的房子,當中許多設計都考慮了老人的特殊要求,使他們感到非常舒心。老人家可以在房子裡玩,還有專門的護理人員,不用擔心生活起居; 3、不用操心兒女。陽光館裡並不只是住著老人,館裡也提供子女居住的地方,以便共聚天倫。子女白天安心地工作,下班後可以回來與父母一起生活。這與中國的養老院是不一樣的,老人一旦進入了養老院,也就等於離開了自己的家人,小孩如果有孝心,可能會常常探望老人,如果沒有則可能要想見家人一面也是不容易。因此,許多老人不願意去養老院,而他們的小孩既要工作,同時還要照顧老人和自己的小孩,這種壓力和負擔可想而知。
|
|
幸福的中青年人
相比小孩、老人們,山岸會的中年人和青年人可能會有一些壓力,但是我想他們也是幸福的。在山岸會裡每隔六個月可以輪換一次工作,也就是說,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這一點對我很受用,像我這樣喜歡與大地接觸的人,就可以做一些農耕的工作了。於是,在報名參加體驗工作時,我毫不猶豫的報名參加了農業組。在山岸會做農活真是一種非常愜意的事情,我們首先種蒜,由於土地比較松軟,長長的兩行土地,我們沒用多少時間就種好了。接著,我們就開始采摘不同的青菜,提供山岸會食堂。我們才做沒多久,山岸會的大姐就讓我們到她的工作休息間喝茶。她說,一天不需要做這麼多工作,工作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不是一種讓自己過於勞累的負擔。她常常是做一段時間就休息,在休息間裡喝喝茶,然後再工作。每天最幸福的是,在這裡可以輕松的工作,回去已有人燒水,可以在澡池裡泡澡;食堂裡有人為她准備好美味的食品,還可以吃到自己種植的蔬菜;每天的衣服也有人幫忙洗好,不需自己做完農活後還做這些事情,自己只要把菜種好就可以了,生活過得簡單而快樂。
|
|
||||
|
|
當然,由於山岸會由許多不同的家庭組成,不同的人的需求並不一樣。他們每個人的需求山岸會不可能都能滿足。在我們對一個大家庭(由幾個小家庭組成,大家庭中的小家庭並不一定是有血緣關系的,他們更多的像是山岸會裡的小集體,平時,大家一起開會,一起討論一些事情)進行訪談時問及如果個人有需求時,如何實現自己的需求?他們就談到如果有需求,可以通過提案的方式來提出自己的需求,提案是否通過,並不是由一個專門的部門來決定,而每個大家庭再派人參與討論(這個人也不是固定的,誰有空就誰參加,因為他們認為山岸會的事就是大家的事,也是自己的事,不存在著這件事該由誰來負責的問題),如果大家都通過了這一提案,那麼他們的需求就可以實現了。當我問及到如果提案不通過時,他們會不會心裡有些不舒服。他們的回答讓我很意外,他們說他們並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他們更在乎大家討論的過程,而不是在乎討論的結果。他們平時決定做一件事情時,大家也會開會討論,有時也並不一定有結果,他們認為並不是任何的討論一定要有結果。這完全超乎我的日常思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待有一個結果,因此,在開會時,我們往往期待大家最後能統一思想,做出一個共同認可的方案後才開展工作。但實際上往往會導致另外的人無法實現他的想法。我們經常提倡多元化、多樣化,但是實際上我們往往做不到。我們做事情時,往往不考核事情的經過,以及這個過程中可能產生與我們期待不一樣的意外的結果,而是考核我們之前定下的目標是否已經達到,每件事情在開始前已設定了它應該出現的結果,當結果不是預期時,我們大多認為事情沒有好好的完成,常常自我反思。
山岸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的社區生活模式,山岸會能做到天人合一是因為它的包容和對自然的尊重。山岸會對每一個想加入山岸會的人顯示了它巨大的包容性,包容了不同觀念、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的加入;在一起生活過程中,包容了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和想法;同時包容了與他們共同生活在這社區的生物。從山岸會的發展起源我們可以看到山岸會對生物、對自然的尊敬和敬畏。山岸會把自己撫養的動物當作自己的小孩,小心的呵護;采用友善的農耕方式,呵護土地和植物。當我們對所有的生命懷著尊重和敬畏之心時,我們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麗,我們才會珍惜生命,世界才可能充滿無限的生機。大愛無疆,讓我們如山岸會一樣,愛護和尊重和我們一起生活在這世界上的所有生命吧,幸福是一種給予,當你把愛給予他們時,自己也將會收獲自己的一份幸福。
專題故事其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