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陸文東 (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助理)
感謝"社區伙伴"給予我個人難得的外出學習機會,到日本考察生態農業、社區精神,備加珍惜,歸來之後感想很多。
1.《道德經》相伴全程
《道德經》是老子思想,博大精深,我們同行的日本人各自也有不同理解,但其"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等思想卻是基於現實而產生的,具有光輝的人性力量和普世價值,不僅是屬於中國的,更是屬於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此次日本之行,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與《道德經》精神相契合之處,說明古人的思想並不都是"過時和無用"的,古人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道德經》貫穿整個旅程,是聯結每個不同的考察點的珍珠鏈條,不可或缺。
2."自然農法"── 一根稻草的革命
印像深刻的是拜訪川口由一先生,以"自然農法"種植莊稼。也許家住農村,從小就看到父母早出晚歸,人勤春早,多勞多得,村子裡的懶漢也都是窮人家,所以在眼見為實之前,根本無法想像"不施肥"、"不耕作"、"不除草"的農業也會有收成,這與我們傳統的"精耕細作"傳統完全背道而馳。直到親眼看到川口先生所種、所講,才明白大自然有很多的法則是我們現代人類所沒有參透的。當然,川口先生也做了很多實驗,才慢慢摸索出"自然農法"的平衡點,而不盡是什麼都不做,其實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達到某種想要實現的目標。"不要對土地過度索取,要懷著感恩之心去對待土地","農業本是要孕育生命,但現代農業卻變成威脅生命"。當然,川口先生的"自然農法"可能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但重要的可能不是他的具體做法,而是法背後所反映的哲學思想。
種田也有哲學嗎?種田也需要哲學嗎?那不是文化教育水平低下的體力勞動者,用蠻力就可以做好的事嗎?與川口先生交流後才知道農民完全可以不是粗漢,做一個有思想的農民也是很偉大的,正如我們看到很多大學生來拜川口先生為師,以農民為師,這在中國是很難想像的。我國的農民一直處於社會底層,差不多與"無能"劃上等號,川口先生促使我們對農業和農民的"傳統看法"。
這與我們參觀"晴天農場"毛利先生的想法不謀而合:農業並不僅僅只是生產農產品,而是要看到農產品背後的人。每一個生產者在過程中要看到消費者是"具體的某個人",而不是模糊的、可以對之不負責任的一群人。要建立起"讓消費者放心"與"生產者負責任"之間的有機聯系,如果生產者都這樣想,就不會隨意生產有毒藥殘留的農產品。無論是在參觀白王町集落營農組織還是米原市近江飯莊,都可以感受到農業生產過程中,可以有很深厚的人文關懷,這是我們以前想不到,或說想得不多的。
3.山岸會春日山實顯地:神秘的社區合作典範
本次參觀中待的時間最長、與社區居民交流最多的是山岸會春日山實顯地,給自己的觸動也是最大。分工合作,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財產共有,按需分配,友好相處等等,加上相對富足的生活質量,真要讓我們這些受過"未來美好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教育的內地人士艷羨不已,而這也是我與居民交流中經常想要更深入了解的事情。最後,我確認了他們並不是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他們要麼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馬克思主義",要麼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與我們截然不同。在內地"共產主義社會"描繪了很多年,逐漸地從我們的意識中變成了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一提及大家都是付諸一笑。
在春日山,我依稀看到了一點"曙光",其實是不是叫做"共產主義"並不重要,而是要建立一個人人友好的社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個人的快樂都發自內心,都是因為"我為社區"、"我為他人"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產生。如何讓"自私之心人皆有之"的每個人組織起來,"不約而同"地"克制私心"(其實應該不是刻意地去"克制",而是"自然沒有了"),營造出"簡單"的"幸福",欲望少的人是幸福的。其實我們也都知道,為他人付出是可以讓自己很快樂的事,但也許我們"付出"了許多,卻因為沒看到或不相信別人也會這麼地"付出",於是慢慢地"付出"越來越少,於是我們就處在這樣自私的社會中生活了,不滿意但卻又習慣這種生活。但在春日山,我們看到的完全是與我們現實生活不一樣的社區,它們是如何做到呢?!富足的生活條件顯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據說加入山岸會前要經過"特講""研鑽"這麼一個過程。從某種層面上看,"特講"與"洗腦"、"做思想工作"(中性詞,不是貶義詞)的功效應該差不多,這種"洗腦"(特別是"洗"去"私心"這個幾乎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物特性")是怎樣實現的呢?惜乎我們在那裡的時間太短,"特講"對我們來說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很多時候,我們都說人的思想工作是最難做的,可能是因為沒找對方法,或者所做的與社區原來的理念相差太遠。從某個角度來說,社區伙伴所倡導的理念如果能在每一個社區實現,那也是有著自己理念社區,包括生態農業,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這些也都是人們支援擁護的。我們的工作就是把人們本來腦裡已有的東西激發出來,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每個社區伙伴的參與者對這一點都應深信不疑,那剩下的就是我們具體在每個項目每個社區中該怎麼做了。當然,每個社區的情況千差萬別,對我們來說日本的情況也許有些無法實踐的,因為日本是發達國家,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較高,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已經不是問題,而我們所工作的每一個社區,多數還停留在為填飽肚子而努力奮鬥的階段,或者至少物質生活條件並不太好的。我們的理念能否超越一定的物質條件去實現呢?怎樣才能實現呢?這是我一直還在思考的問題。
活動相片分享: | ||||||||
+ 擊點放大圖片 | ||||||||
|
|
|
專題故事其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