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寧 (返鄉青年、來自河南省的有機農夫)
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 ——魯迅
自我覺醒回家鄉
2000年我考入陝西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攻讀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當時國家號召西部大開發,希望更多年輕人投身西部,我也懷著激情報考西部院校。讀大學期間因為製作垃圾處理的宣傳海報,希望提倡節約資源和垃圾分類,可是卻變成一場校園風波,結果是拍攝的垃圾照片被沒收,網絡上的相關帖子被删除。那時真是不想上大學,覺得如果真的想去沙漠地區,最好的方式就是立即行動,真正在沙漠地區默默工作的往往不是讀這個專業的人。2005年大學畢業,我又報考了新疆農業大學,攻讀草業科學,新疆地處祖國的最西北角,當時真是下定決心要建設邊疆。但隨後發生的事情改變了一切……
由於學校實驗室通風排氣設施條件很差,身體不適去醫院檢查,發現已經是重度脂肪肝,醫生也很吃驚,因為我體重正常,不喝酒也不吃肉,以前也沒有過脂肪肝病史,最後醫生斷定我的脂肪肝和化學污染有很大關係,建議我立即停止實驗,吃藥保護肝臟,隨後我開始了治療,每個月吃藥費近800元。2008年3月份,病情基本控制,這時已經花費了一萬多元了。因為身體受到嚴重傷害,對這種所謂的科學研究十分討厭,身體差導致很難從事其他工作了,於是畢業後來到北京一個有機農場工作,從事生態農業的學習和實踐,希望能夠從飲食上著手慢慢調理身體,醫生也建議我食療最好,化學藥物對肝其實都有損害,可現在食品安全問題十分嚴重,拿不好的食物去補養身體,無異於飲鴆止渴,所幸見到很多堅守生態農業理念並付諸實踐的熱血青年,也看到我們民族和國家的希望。
我的三好人生觀
在北京海澱區鳳凰嶺山下的有機農場——小毛驢市民農園,我們這些年輕人在土地上做學問,我常說我讀了八年農業大學,還不如在這裏待一年。感到我們還需更扎實的做功課,感覺有太多的新知識和新理念需要我去鑽研。看著自己種的翠綠小菜,看著收穫的金黃玉米,看著小白和虎妞虎蛋(我們撿的狗)歡快的沖過來歡迎自己,真能感到一種久違了的快慰。這個時侯只有一個心願,拋開一切惡俗的東西,邊耕邊讀,做一個心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夫,在自己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簡單生活。
吃自己種的蔬菜和糧食,感覺就是不一樣!在農場的前幾個月裏,有多得吃不完的蔬菜,我就聽醫生的建議,多吃蔬菜,少吃米麵,結果體重馬上瘦了十幾公斤,脂肪肝也慢慢好了,現在我的身體基本恢復健康。感謝所有的同仁!
同一所法律學校畢業的學生,有的為民請命,推動社會公義;有為資本服務,昧著良心鑽法律的空子。同一所農業院校畢業的學生,有的在做生態保護和健康農業;有的卻在研究農藥,除草劑……。這個社會太複雜了,經歷太多。希望我是走在一條正確的、對自己對別人對環境都好的道路上(我的三好人生觀)……
考察深刻決意回鄉
2009年1月初在廣西柳州舉辦了為期一周的“可持續農業本土經驗整理寫作工作坊”,我有幸參加,見到在貴州、廣西、四川等地開展生態農業的同仁們,被鼓舞了。2月底又去香港參觀了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大埔運頭塘邨共同購買市場、自在生活公司——從有機豆腐開始做起的社區支持農業,與教育活動相結合的個人小農場等等。我知道我找到今生的道路了!有那麼多同仁們都在實踐,在奮鬥,我應該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
如果我需要一塊地的話,首先應該在自己家鄉的地;如果我需要建設鄉村的話,首先應該是我的父老鄉親們生活的鄉村。我不幻想能在短期內給家鄉帶來什麼項目,我也不期望能振臂一呼改變家鄉的面貌,我想任何工作不花上十幾年的功夫是不會有什麼成效的。我已經十幾年沒有在家鄉好好生活了,家鄉的一切都變得陌生,現在希望能將自己的所有時間和精力投入家鄉,投入到生我養我的那塊土地上。
創辦耕讀圖書室
目前在家鄉過著平淡而溫馨的耕讀生活,儘管家人、朋友和親戚還是無法理解,但我還是逮著機會就向他們介紹這個小小的、閉塞世界之外的事情;畢竟要行動,從改變自己開始,從身邊做起,從教育下一代做起。
2010年應邀出席在安徽阜陽舉辦的全國返鄉青年交流大會,認識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返鄉青年。他們大多在大城市呆過,有的還有不錯的工作和收入,但是面對鄉村的衰敗和環境污染的加劇,他們選擇返鄉從事生態農業和環境保護事業,希望從基層做起推廣可持續發展理念。他們是我的榜樣,大會上我提出了我在家鄉做的耕讀傳家事業,希望全國的返鄉青年能多交流,會後聯繫到多方資源,在家鄉創建了宣傳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耕讀圖書室。來自北京、廣東、香港、四川等地的朋友在網上得知資訊後陸續捐贈圖書,共接收到約3000冊優秀圖書和雜誌。圖書室於2010年8月31日正式對社區的居民開放,社區裏熱情的小朋友們經常來看書,還有小朋友自己拿來小凳子讓大家可以坐下看書。
也許國人已經淡忘了晏陽初、梁漱溟、盧作孚、黃炎培、陶行知等民國時期的平民教育家,甚至完全不曾知曉他們當年的事業和犧牲奉獻精神。就像我家社區的居民一樣,即使生活在日昣街,也幾乎不會關心為什麼叫日昣街,也不會去瞭解日昣的點點滴滴。這也是我經常對朋友說我們家鄉是有街道,無社區,更沒有社區精神,大家只注重物質消費,卻沒有精神交流。登封距離鄭州、距離北京不僅僅是幾個小時的車程,而是時代之間的差異,我們家鄉也有電視、報紙、互聯網,可是為什麼思想還是那麼封閉?
認真二字丟不得
小小的圖書室承載著太多美好的理想,耕讀圖書室還設有三農和新鄉村建設圖書專櫃,源於自己八年農業大學的學習經歷和在有機農場的工作經歷。圖書室籌建的時候,北京做農村發展研究的朋友向圖書室提供了二十餘本新鄉村建設相關的圖書,如《晏陽初傳》、《晏陽初與定縣平民教育》、《最後的儒家》、《從晏陽初到溫鐵軍》、《新農村建設理論探索》等,11月份我又購置了一批華中科技大學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編撰的三農圖書,如《什麼農村,什麼問題》、《地權的邏輯》、《農村社會學》、《鄉村社會關鍵字》、《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農民工返鄉研究》等,再加上我自己購買的三農問題圖書,確是建成了一個三農和鄉村建設的圖書專櫃了。希望登封當地的同事和對三農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前來借閱,共同進步。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在家鄉搜集整理資料中無意發現了79年前民國時期的“嵩陽讀書會”,1933年6月,由洛陽師範畢業分配到登封振坤女子小學擔任教導主任的李仲敏,在師生中宣傳抗日。不久,他聯合學校的教師杜和卿、張萬育等,以及六年級的學生申毓英、王春芳等在校內組織了“嵩陽讀書會”。會員由校內發展到了校外,高峰時有50多人。讀書會以讀書為名義,團結了大批青年,開展多項活動,豐富了青年人的文化生活,給寂靜的校園帶來勃勃生機。他們建立小型圖書館,找會員們自願捐款訂閱報刊,購買各種書籍和雜誌,規定每個會員的讀書內容,要求撰寫讀後筆記或文章,將優秀的作品張貼在自辦的壁報欄內,供大家閱讀交流。讀書會還組織業餘宣傳隊,逢節假日就走上街頭,用嘹亮的歌聲引來群眾,然後演講和演出話劇。
讀到這篇資料時,仿佛看到同樣帶著理想和激情的熱血青年,想像到那種激動人心的場面,這又讓我想起一首歌曲:茫茫海宇尋同志,歷盡了風塵,結合了同仁,共事業,勵精神,並肩做長城……歷史又翻開了一頁,而我們又開始了新的征程。雖然現在的工作內容和形式與前輩們很不一樣,但我們的理想和精神卻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為了家園,為了兄弟姐妹父老鄉親能更有尊嚴的生活,詩意的棲居在這片土地上而努力。
活動相片分享: | ||||||
+ 擊點放大圖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