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秦婉芬(社區伙伴項目經理(重建項目))
2009年底開始接手512地震重建工作,在成都偶爾碰上輕度余震,很實在的提醒自己,大地還在發出警號,很多人還活在生命的余震。一年多下來,接觸到很多絞心的生命歷程,說實話,一直不敢去重災區廢墟,我騙自己說,重建工作是面向未來的,是要找到繼續上路的力量。直至去年11月,因工作關系,走進重災區綿竹市的漢旺鎮廢墟,看到被天花板壓著的床墊,在瓦礫上的竹凳,在路邊的拖鞋……冷風狠狠吹過廢墟,我能夠想到的是,如果我的親人在裡面,如果我的雙腿沒了,如果我一輩子要在輪椅上度過……我還敢回首過去、仰望未來嗎?我能面對目前嗎?
社區重建之路
大災難面前,個人、社區重生的力量在哪兒?回復正常生活就是要回到地震前的生活嗎?社區伙伴就是在這些問號的指引下摸索,陸陸續續的和11個民間機構合作,開展了22個小型重建項目,有地域性的社區,也有針對特殊人群的康復工作,包括地震致殘的傷員、遇難孩子的母親和逃過災難的學生。在農村,我們嘗試結合可持續生活的理念;傷員康復方面,我們支持以人為本的社區康復模式;在學校,我們期望在考試為重的校園撒下有利於個人成長、互相支持的種子。
生活中的餘震
另一位傷員袁琴說,“我總不能靠別人,我得要堅強啊!”她的生命力帶著一點憂傷。家在彭州市的袁琴,地震一刻在家裡,從二樓往下跑時,牆開始朝著她倒下來,她慌忙跑回二樓,打算從陽台跳下去,慌亂中摔倒,跌落地面造成腰骨折。丈夫當時在工地,避過了,但袁琴的媽媽卻在地震中遇難,袁琴因為被送到廣東接受治療而沒能跟她道別。回到成都,在醫院康復期間,她一直不相信自己可以再站起來,終日躺在床上。康復項目的介入,以及醫護人員的堅持、鼓勵,讓我有機會與她同行。她家的村子盛產蒜,我們在蒜香中閑話家常,離開時,我感到她的手輕輕的握著我,然後緊握著,我再想不到要說什麼。我抱著她,心裡感激她對我們的信任。今天打電話給她,得知她的婆婆在車禍中喪生,她說,“想哭…現在擔子都落在我一個人身上…好累!”袁琴的丈夫在工地打工,孩子上五年級,她依然在田裡干活,一個人,偶然也到丈夫的工地做飯掙點錢。她也提到,附近小工廠的老板鼓勵她隨時都可以到他那兒工作,上下班時間不限。說到“那個老板對我特別好”時,袁琴的聲調也特別鏗鏘有力。
人類無法獨善其身
想起唐思瓊在她的自拍照上面寫的字:“快樂來自一種自信”。
+ 擊點放大圖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