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麗儀
“這就是大家稱的小黃玉米!我以前都沒見過這(老)品種,但為什麼(現在)其它農戶都換成種植雜交玉米?我們要保存小黃玉米種,它營養價值高、又適應我們地方的天氣、土壤,而且收成也高,又可以煮酒又可以吃,老一輩的人都是吃這個的……”貴州白雲區牛場布依鄉瓦窯村農民羅秀瓊說,小時候母親一直有保留傳統品種的習慣,因為這些老種操作簡單,又不用下很多肥料,但不知為何後來那些老品種都丟失了。
一種一故事
從羅秀瓊收集的近40個傳統老品種中隨便拿起一袋,她都可以詳細告訴你她從老農夫那裡收集到、有關某個作物品種的歷史故事。例如前述的小黃玉米,羅秀瓊說:“我們羅家有個老祖公,當時他去一家地主家做幫工喂豬,地主家農地種有很多這樣的玉米;人們都說 ‘地主家所種的你們家沒有這樣的能力種!’。那年,也就像這幾天,是玉米播種的時間,老祖公想了個辦法,他穿著水膠鞋(雨靴)去地主家,當時他就把種子偷偷放到水膠鞋帶回家種植。種子帶回來的那年,因為數量不多,他就在自己的地裡種植,第二年種子多了就分給其它農戶一起種植,所以說這個品種可說是大家一起發展出來的。”
說到留種,羅秀瓊態度明確清晰:“永遠都要把 (老)品種保護下來,因為它不施肥都能種活,比雜交玉米好,那個(雜交玉米)要買很多化肥、也要更多的勞動力來種植。我們做試驗,用小黃玉米來喂養鴨子,牠們都能正常下蛋,但喂雜交玉米一星期以上,鴨子不會正常下蛋……”羅秀瓊以農民最尋常的日常操作例子,簡簡單單的便道出推動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大自然環環緊扣,人類若違反既定規律,便只會自吃苦果。 “小黃玉米不論做飯制酒的味道和質量,都比其它的品種優勝。現在自己種想吃的品種,十分齊全;即使是拿到市場去銷售,質量仍然較其它品種高。現在雜交的玉米賣一元,而小黃玉米則要賣一元五角。”羅秀瓊自信的語氣和眼神,彷佛告訴大家保留老種能保留農夫的尊嚴。
二傳手的雙重意義
社區伙伴稱羅秀瓊為協作者中的“二傳手”。社區伙伴相信除了合作的伙伴機構外,更重要是當地農夫的參與,有意識地發掘、保留傳統農耕文化的智慧和經驗。羅秀瓊作為農夫二傳手的一份子,她在留種的工作上有雙重意義:首先,她親身收集老祖宗經過數百年來篩選,質量產量穩定,而且最符合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老品種,是實物上的傳承;其次,她也像老祖宗一樣,自己嘗試種植後,也把種子和種植經驗與村民分享,傳承了瓦窯村老祖宗的分享文化。
社區伙伴自2005年開始與貴州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合作生態農業項目,羅秀瓊是其中一名對傳統老品種興趣甚濃的農民。她08年已經收集到36個本地老品種,09年又增加3個,目前她已經完全不需使用化肥農藥生產。
更多信息:
瓦窯村生態農業關於二傳手的機制:《在田間》網上版第86頁
+ 擊點放大圖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