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百越的先民就开始利用沼泽地种植糯稻,沼泽地「生机勃勃」,微生物丶植物丶动物,它们「相克」而又「相生」,一切也因而和谐丶延续——「稻鱼共作」也是百越古老栽培体系的延续。
在贵州省黎平县流芳村的侗族人,以稻田为基础的「稻—鸭—鱼」共作农耕方式,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义。侗族人祖祖辈辈喜食糯稻,节日里,家中也会制作糯米酒丶粽子丶糯米粑粑等传统的食物。稻田中的鲤鱼被做成腌鱼丶酸鱼,成为村民招待贵客的菜品。这种种养结合的持续性农耕系统,自然而兴旺。
源於流芳侗族丰富的传统知识与智慧,2005年开始,社区夥伴与村民共同努力,实践有机农业,按照本土「稻—鸭—鱼」共作的农耕方法开始有机水稻种植。
由於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传统农耕习惯,一直以来村民很少使用化学农药,化肥也只是最近几年外出打工导致劳动力缺乏,少数农户用一点点。
美丽的流芳村
天时地利人齐心,2006年村民在县民政局注册成立了流芳有机农业协会,并建立了自己的有机生产管理系统,逐步停用有害的化学品,2005年村里只有12户参与种植有机水稻,到了2006年全村538亩稻田全部转换为有机耕作。短短3年时间,流芳大米已经获得南京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机产品认证。
协会副会长何宗美第一次知道了「有机农业」,并且发现「有机耕作」方式与侗族传统的农业「稻田养鱼(鸭)」十分相似,区别就是以往的种植中多用了一些化学农药和化肥。做了3年的有机种植,她对有机食物的口感已非常敏感,并自豪的告诉我们,家里的猪也是吃健康食物长大的有机猪。
当古老的方法再次展现出她的活力的时候,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没有农药丶化肥同样可以种出好的水稻,而这一切也不再仅仅是水稻和鱼的问题,它还关系到农民增收,环境保护及生活的可持续……
收获时,在田里开挖鱼沟,把鱼收到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