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社區經濟的想像

「天姿作圍」的「女醬」蒜頭豆豉醬、有機紅糖薑醬等,多年前就成了獨特的品牌。放在天水圍社區市集天秀墟的端午家鄉糉、迎中秋的月兔餅、賀年的有機蘿蔔糕,也是贏得街坊和網上群組口碑,食材都是來自社區或本地生態友善農場。產品的背後,不但是基層婦女手作的溫度和巧思,也連結了社區和土地。


社區內的基層婦女合作手工健康月餅和銷售,
是天姿作圍社區經濟其中 一個實踐項目。

基層婦女撐起的社區生活

天姿作圍立足於香港新界西北的天水圍,社區居民的起居、消費被大財團和地產商圍困起來,基層市民在本區缺乏就業機會,跨區工作又得負擔高昂的交通費,生活沒有多大保障和選擇。成立於2011年的關注草根生活聯盟,致力與社群一起改善基層市民生計,翌年成立天姿作圍,與基層婦女探索以社區為本的另類經濟體系,回應社區的需要。

天姿作圍的社區經濟實踐與在輞井圍的社區農場共生,連結了消費和生活需要。社區農夫以生態友善方式耕種,並在農墟或導賞活動中向消費者講解有機種植的方法、概念和價值。農產品與加工食品在社區的共購網絡及生活墟市銷售,街坊都說,自家種自家製,吃得開心又放心。居民參與農務和生產,賺取社區貨幣「基保券(時分券)」,交換食物和生活所需,從單純的消費者變為生產者,發揮技能及勞動力。

這整體的實踐,為原來單一的經濟模式注入了生機,也打開了被壟斷的缺口。更重要的是,核心成員認同天姿作圍在推動平等參與及建立社區關係的成果。婦女街坊和同工都成長了,並成為導師,在幫補家計之餘,有機會策劃不同的小組,自信與自主都增加了。在過程中認識了不同的街坊朋友,交換製作和生活知識,打開了生活的想像;也會參與政策倡議,就墟市政策、農業政策等發聲。

天姿作圍共有六個工作小組——農田、食物加工、手工藝、導賞、銷售、基保墟,由十多位核心成員經營,日常的實務由街坊自行運作,邁向自務。不過,在回顧組織發展時,成員看到過去因為生計而較著重發展經濟面向,希望從生活方面拓展社區經濟的想像,如人與環境及社區的聯繫、另類經濟活動等。配合這反思和探索,社區伙伴在2020年開始與天姿作圍合作,在原有實踐上發展社區市集「基保墟」、社區支持農業、城鄉導賞、本土食物與農業「從田野到餐桌」等,延展成員對社區經濟的理解。而一系列的公眾教育工作坊則著重培養社區共學共生的精神,增加社區導師的自主與信心。另外,20-40位核心及活躍成員每月參與共學,培養溝通、策劃、財務等領導及實務能力。


天姿作圍社區婦女製作的手工醬料早成了獨特的品牌,
贏得口碑 ,也增加了婦女的自信 。

邁向組織自務與永續社區

2022年開始,項目著重組織自務化和對生態的關注,計劃都是天姿作圍與核心成員共同設計,以「永續」與「多元」兩個向度開展。「永續生活設計工作坊」帶出永續的整全理念,把概念套用於社經發展,而不限於農耕,並探索人與自然共存的主題。「多元社區經濟工作坊」包括農田、手工藝、導賞等,都是由核心成員自行策劃,邀請或培養街坊、參加者成為導師或協作者、導賞員,讓成員實踐自務,並培育居民參與社區。

十年耕耘,天姿作圍組織和社區都經歷了不少外在社會和自身發展的衝擊,成員意識到是時候重新探索社區資源及居民需要,由新舊會員組成團隊,開展參與式社區調研及學習。項目還設有小額經營計劃,支持參加成員根據調查結果,共同設計主題,開拓新的社經模式,配合生活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整體社會經濟大受打擊,天姿作圍一些活動,如墟市、導賞都被迫延期,但停下來的時候,也是轉變思維、重整力量的機會。團隊發現,維持社區關係不單單在於生產和銷售,也在於成員之間的溝通、聆聽,學習共同承擔決策;在新常態下理解居民需要,拉近社群彼此的關係。而團隊在回應社區的轉變,一方面會繼續學習「由下而上」支持社區居民的成長,另一方面也培養內在力量,加深自我省察。

天姿作圍多年來與社區一起成長,也是日漸壯大的社群,邁向可持續生活,與一片天一片水一片地重新連結,展現不同姿彩。

最新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