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華榮 (社區支持農業實習生)
今年八十歲的吳伯,每天都喜歡喝一至二斤米酒,身體仍然健朗。這位非常樂觀且平易近人的腐竹制作高手,鐘愛本地小黃豆,堅持用火燒日曬的方法,不放任何腐竹精,成品既好看又好吃。在二十多年來日積月累的經驗中,發展了一套獨特的制造技術,讓他的腐竹備受消費者歡迎,時常供不應求。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他如此熱愛傳統手工腐竹?制作過程既辛苦又經常熬夜,賺不了幾個錢。是什麼在背後支持著他,讓他堅持二十多年?
消費者令手藝傳承
也許因為樂觀的吳伯擁有一群忠實消費者,不單照顧他的生計,也讓他引以為傲。每次談起他的腐竹,吳伯總自豪地說:"我奏的腐竹不怕煮!"跟吳伯學做腐竹一段時間之後,我明白他為什麼會這樣做。
吳伯每天做32斤黃豆,一個月來即9600斤。生產腐竹除了解決吳伯的生計外,還帶動本地黃豆的種植,同時也把傳統手藝保存下來。在我們參觀過的腐竹廠裡,大都采用現代機械代替手工生產,下化學添加劑以增產量,降低價格,以滿足大眾需求。可我們需要的其實並不多,機械化帶來更多的是浪費與資源的高消耗。吳伯堅持不弄虛作假,是他持之以恆的心,把這一帶的腐竹手藝傳承下來;是他在為我們的健康把關,堅持用本土黃豆,讓我們吃到腐竹的原味。
手藝是生計又是傳承
傳統手藝確是一門很好的生計技能,養活了幾代人,期間的精進改良,也注入了幾代人的心血。可是現在手藝傳承出現了斷接,即使是手藝人的兒女,也不願意傳承祖輩留下來的生活精華,例如腐竹手藝、姜糖手藝、純手工米粉手藝和石磨手藝,還有一些編竹筐的手藝,它們都面臨著同樣的危機——正在被人們唾棄,只因為它們不適應城市價值的衝擊。然而,愛農會[1]決定保存這樣的手藝,他們不僅尊重像吳伯的手藝人,還協助他們開展手藝工坊,希望把他們的手藝繼續傳承下去。(例如左建波的腐竹工坊、覃建秋的熬酒/榨糖工坊、還有我在揚美古鎮的腐竹工坊等)
手藝是不應留在博物館供人懷念,它應長於我們的生活裡。事實上,手藝也是現在大學生的就業選擇之一,它不僅可以解決溫飽,還能把傳統民間生活精華保留下來,帶給我們無限的充實感。
用手藝築成美好生活
2011年4月,"腐竹人家"開始組建,由返鄉青年左建波、社區支持農業手藝實習生郭海和我,透過愛農會協助創辦的創業型項目,在武宣縣金雞鄉馬良村左建波叔伯的舊屋成立工作坊。腐竹主要供應給土生良品餐館,本土黃豆則由大化龍萬新村教學點的孤兒及單親家庭的小朋友采收。我們希望這個供應鏈條裡面,可以照顧到手藝創業者、本土黃豆種植農友、龍萬新村教學點的孤兒及單親家庭的小朋友及消費者。我們希望透過腐竹人家,帶動和恢復本地黃豆的種植,抵御單一化規模化種植,降低農民面臨的風險。
手藝既是生計又是傳承。我相信傳統手藝人必能重拾起引以為傲的手藝,而且傳承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傳統手藝是在當地有需求的情況下產生的,經過長時間的洗禮,早已融入當地的生活文化裡。
真希望看到有更多人投身手藝傳承的工作裡,我相信那一天會來臨的!
活動相片分享:
+ 擊點放大圖片
注解:
- 一伙城市消費者於2004年在廣西柳州成立愛農會。一直以來運用社區支持農業(CSA)的手法,試圖集結消費的力量,在農村鼓勵小農合作互助起來,發展土生農業;在城市這一端,透過另類的行銷管道銷售土生農法生產的干淨農產品。同時它也是一個年輕人鍛煉的平台,鼓勵他們在社區支援農業(CSA)領域裡自主創業,目前開設餐館、社區農墟等另類的行銷管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