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西部中緬邊境地區,有一座南北走向、延綿600多公里的巨大山系——高黎貢山。因著裏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使她成為中國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地區,特有物種最為豐富,早在四千多年前,這裏就有人群居生活。這個陪伴和守護當地人的古老山脈,到底蘊含著什麼樣的故事和智慧?
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簡稱「管護局」)視高黎貢山為一所天然的自然學校。當地人不缺保護自然的智慧,缺的是引導,但單靠宣講科普知識的方式,卻難以帶來行為改變,管護局因而探索重視體驗和最終能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自然教育」。管護局與社區伙伴展開合作,培養當地自然教育輔導員,並開發依託高黎貢山自然與文化的自然教育課程。自2016年起,管護局在高黎貢山和市內公園組織了11次自然教育活動,培訓達300多人次。
管護局在課程中融入了本地特色和其具優勢的科普知識。在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裏,倒下的樹木不會被拉走,管護局專案團隊負責人因此而得到啟發,設計了「生命輪迴」活動,讓人們觀察枯木的新生命,看到生命的延續、自然的迴圈。另外,在高黎貢山自然公園中能看到當地流傳多年的「厚土」習俗。村民每次來敬獻先人的時候,都要先敬獻墳後方的厚土,請求這塊土地的主人(山神)接納和庇護先人。管護局會於活動時以此說明當地人怎樣對自然表達敬畏。
管護局也提出「拜師自然」的重要。活動開始時,活動協作者通過一個簡單儀式,帶出思考:自然是主人、參加者只是過客,並提醒人們不要破壞一草一木。一些參加者表示,過去他們經常往山裏跑,但都沒有好好感知自然,這環節卻讓他們靜下心來,發現在自然中能悟出一些道理:有人開始反思當前繁忙的生活狀態,有人感悟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沒有生命的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這些體驗在參加者心中埋下種子,而種子正在不同土壤生根發芽。位於高黎貢山東坡山下的潞江鎮中心學校,一位參加的老師隨後成為了培訓員,培訓了20多所完小的40多名自然教育輔導員,發展出結合當地生態和文化特點的課程,例如「樂在竹中」課程,用五感認識竹子,講解竹子生存之道,讓孩子動手用竹子做傳統玩具,以說明當地傣族村民在生活中如何用到這個植物。此外,活動也催生了保山首家民間的自然教育機構,目前團隊正在開發二十四節氣親子活動系列。他們意識到自然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感知幸福很重要,能給予孩子無窮的心靈力量面對未來挑戰。
自然的一個特色,是物種多元,而且相互連接。社區伙伴計畫促進各行動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增進彼此對自然教育的理解,並在課程設計和活動手法上相互借鑒。在高黎貢山的守護下,當地人繼續發現她無盡的智慧。
(摘自《社區伙伴年報 201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