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生态种养户的成功与喜悦

尝试稻田养鸭。
+ 击点放大图片
张绵纯查看水稻田。
尝试稻田养鸭。
张绵纯和项目人员交流如何制造绿肥。
张绵纯太太铲起野草,用以覆盖他们的生态种植农田。
查看以自然农法种植的果树。

文 / 王健 (社区伙伴广西办公室助理项目官员) 

     许多打算从事生态农业的人都担心市场风险太大,一旦农作物卖得不好便生计堪虞,但广西凤山县上那东屯的生态种养户张绵纯就予以同路人欢喜盼望,他的尝试不但收到市场好效应,对理想的坚持带来生活的欣喜,同时亦感染其他农户也来追随生态耕作的活路。

“猪原本能长多少就是多少,你强蛮给它长那麽多,你想下,这肉能吃吗?”

  张绵纯与生态种养结缘最早始於养猪。

  上世纪90年代,爲了孩子们上学,需要多一些收入,张绵纯想通过扩大养猪规模来增加家庭收入。那时,很多人用市售饲料,猪长得“又快又好”。张绵纯不用。他直觉上认爲化学品的东西不好,“你想看,猪原本能长多少就是多少,你(喂饲料)强蛮给它长那麽多,你想下,这肉能吃吗?”

  张绵纯要成爲一个不喂饲料的养猪大户,就需要解决饲料问题。不用饲料怎麽办?他想起了猫豆。他记得以前大集体的时候,当地有一种叫猫豆的植物,老一辈的人会拿它的种子来喂猪。由於加工猫豆需要有专门工具,且过程比较繁琐,耗功夫,家庭联産承包之後,单个的家庭就懒得去搞这一套了,猫豆越来越少人种,最後连种子也丢了。张绵纯想要恢复用猫豆喂猪的传统,就得先种猫豆。要想种猫豆就得要有种子,於是他就到处找种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一个更爲偏远的山村里找到了猫豆。

  猫豆恢复种植,加工工具也全新置办。他将猫豆粉丶玉米粉丶黄豆粉还有骨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做成了土饲料。玉米丶黄豆丶猫豆是自家种的;鱼骨头丶猪牛骨则是留心去收的。他发现,猪吃了这样的土饲料,长势不比吃化学饲料的猪差,肉质则要强很多。

  用土饲料养的猪,得到了消费者认可。只要他在市集上卖猪肉,总会比别人先卖完。有时候,他自己没有空去卖,一些肉贩会上门来收,收购价格也要比其他家,每斤高出三五毛钱。他养的猪出名了,他的名字也成了品牌,连凤山县城的人也会专程跟他买猪。有些肉贩眼红了,甚至会打他的名字去卖别家的猪。

  回忆起那段养猪岁月,张绵纯很是感慨,养猪的成功让他坚信原生态的东西是好的。如今,他养猪规模小了,但还继续保留着种一些猫豆,爲的是保留猫豆的种子。

“见别人洒(农药)就跟着洒,生怕不洒不得吃。现在他们见我这麽多年来不洒也有的吃,也慢慢减少使用了。”

  2004年,张绵纯与社区伙伴接触,事缘社区伙伴与广西大学农学院合作在当地进行“可持续生计”和“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农业”项目,倡导生态健康理念,并引进常规品种[注一]试验堆肥丶试种绿肥等生态农业活动,而张绵纯所在的上那东屯属於项目点之一,他是村队长,与项目工作人员接触较多,从此他在生态农业上有了知音,对於生态农业也更有信心了。他决心慢慢地不用化肥和农药,但问题来了。大家的水田都集中在一起,别人家都喷农药,他家不喷,结果虫子都去到他的田里了。他很是无奈。那个时候,很多村民喷农药的频率很高,基本是一周喷一次,当地甚至流行“有虫杀虫,有病治病,没虫防虫,没病防病”的顺口溜。爲了收成,张绵纯还是得喷农药,但他的次数要比别人少很多,他将喷药的频率降低到二十多天喷一次。

  大田无法做试验,他转到自家的水田,那里就只有他那块田。他在那里开展了无化肥无农药的试验。不过开始的时候没有经验,不放化肥就放很多的农家肥,结果农家肥放太多了也不行。他体会到,“原来土地跟人一样,吃得太多,也不行,得有个量”。如今,他那块独立水田已经多年不沾化肥和农药了,成爲当地一道风景。很多人经过也会看,也会想。渐渐地,一些人也开始转变了。“很多人是跟着别人做的,他们见别人洒(农药)就跟着洒,生怕不洒不得吃。现在他们见我这麽多年来不洒也有的吃,也慢慢减少使用了。”虽然他们做不到百分百地杜绝农药,但喷洒药的频率明显下降,根据张绵纯的说法,现在当地村民洒农药是一季两次,有些是一季一次。

  化肥的使用观念也在改变。人们看到张绵纯不用化肥,也有的收,便慢慢地减少了对化肥的迷信。他们自己也体会到,多年使用化肥特别是尿素,会造成土地板结。如今,很多村民告别了纯尿素,改用电视广告强势宣传的一种复合肥。但在张看来,最好还是农家肥。

健康的食物来自健康的土地和健康的种养方式

  张绵纯能那麽坚定生态农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开了一个小小的制砖厂。当地石头很多,石头就地粉碎,和上水泥,便可以制砖。这砖厂,至少让他保证了一定的收入,让他有基础去尝试生态农业。如今除了买盐之外,他家吃的东西已经全部实现了自给。不过,他也没有多的産品供应给其他人,因爲随着新世纪的“东蚕西移”工程的推进,很多土地由种粮食改爲种桑了。

  种桑养蚕,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获得了一些收入。一些村民忙於养蚕却忽视了健康。大概是2007年,张绵纯的堂弟和堂媳,两口子爲了节省时间,饭菜都懒得做,中午的时候就靠方便面度日。一年下来,两口子靠养蚕赚了一万多,但身体出现浮肿,送去医院检查,说是营养出了问题,结果看病花了一万多。如此一来,一年白做了。这事给张绵纯带来的冲击很大,他以这个案例告知其他人健康食物的重要性。而健康的食物来自於健康的土地和健康的种养方式。

  他对生态农业的兴趣,也影响到儿子。09年儿子要高考了,在衆多的学校里,他让儿子报考了广西水産畜牧学校,儿子也很乐意。他觉得农村的娃,要想以後再回到农村爲农民服务,也只有搞种养比较靠谱。

稻田养鸭与自然农法种果树,实践生态农业迈步向前

  张绵纯常说,“化肥农药跟我是无缘的”。确实他已经告别化肥农药许多年了,同时他还积极去探索各种不同的生态农业思路和方法。在品种上,他自己寻找老品种,项目工作人员也帮忙引进一些常规品种。如今他已经彻底告别了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品种八桂香已经在他的水田里扎根多年。在方法上,他也大胆吸收外来事物,比如在参观横县的稻田养鸭之後,他开始在自己的田里尝试,然後坚持到现在。

  2012年底,他接触到自然农法,在了解其理念之後,觉得当地的水土条件不适合搞自然农法的水稻,但可以搞自然农法的果树。不久,他种植了数亩桔红,割草覆盖其根部,开始了自然农法果园的第一步。自然农法改变了他对草的态度。以前觉得树下有草,担心草吸收营养,就把草拔掉幷丢得远远的,现在他明白了草对土地的好。从别处割来的草覆盖在根部,不仅可以抑制树下长草,而且保持地表水分,这对於缺水的喀斯特地区来说十分有益。此外,草烂了还能增加土地的营养。现在果园已具雏形,树根处的草覆盖很是显眼,也吸引了过往村民的好奇,有一位种果树的村民也跟着效仿起来。

  张绵纯在土地上默默耕耘,不自夸,让土地和土地上的作物去影响当地农民。“润物细无声”──这是一位与张绵纯共事多年的项目人员对他的评价,亦是顺应大自然丶让其充分涵养衆生的一种恒久智慧。

 


注解:

  1. 这里是指稻的常规品种,即未经过杂交和转基因的原种水稻品种,可以留种的水稻品种。它是通过选育丶提纯丶保持本品种的特徵特性不变。

最新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