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作物。(陳平) |
文:
-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猛臘縣紅毛樹村村長尖坎
-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猛臘縣哈尼族學會會員先甲
- 社區伙伴雲南辦事處項目官員申頂芳
鳴謝: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猛臘縣哈尼族學會對「阿卡文化的信仰」進行詮釋和討論。社區伙伴雲南辦事處助理項目官員劉芳及申頂芳太太付瑤爲本文提供建議
編按: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猛臘縣哈尼族的阿卡人居於森林中,森林就是爲生存提供資源的基礎。至今,他們仍保持刀耕火種的農耕傳統,但過程中充分照顧土地的保護,以輪歇方式耕種。現代化之風吹至,村民的經濟條件完全可以購買食物,但却仍選擇自己耕作,個中透視了輪歇農業的魅力。本文詳述阿卡人的信仰與輪歇農業,可以體會古舊傳統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諧愉悅生活。 社區伙伴今年三月中在雲南省滙聚八個項目縣的伙伴們,舉辦“快樂農耕行”的活動,交流農耕價值及其帶來的愉悅與幸福。大家對農耕快樂的理解包括了從道德信仰中獲得心靈滿足、豐收帶來勞動的成果、勞動帶來樂趣與體力的挑戰、供應食物以潤養生命、家庭社區的合作帶來樂趣、親近自然給予內心平安、生態農業令人掌握健康……這種種的好處和快樂都能在輪歇農業中好好的體味。 |
+ 擊點放大圖片 |
砍地。(朱映占) |
砍好的山地。(朱映占) |
燒地。(朱映占) |
種植作物。(陳平) |
在輪歇地上除雜草。(朱映占) |
茁壯成長的稻穀。(朱映占) |
輪歇地中多樣的的作物。(陳平) |
雨後的輪歇地。(岩猛) |
阿卡人的文化信仰
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州猛臘縣居住著一些自稱爲"阿卡人"的哈尼族朋友。"阿卡人"的祖先經長途遷徙來到這裏的森林中居住,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生産生活方式。
阿卡人相信萬物有靈,認爲人與靈及世間萬物需要和諧相處。因此阿卡人在社會生活中需要處理人與靈,人與世間萬物的關係。阿卡人居住的環境中區分人與靈居住的地方,將生活環境分爲七個部分:村寨、風景林(內有聖井)、護寨林(內有墳山、神樹)、砍柴林、養牲畜地、輪歇地及野外屬於動物的世界。同時,阿卡人還制定了與人,與靈相處的規章制度。在阿卡村寨有人與人相處的原則;有人與靈、世間萬物相處的典範;以及這些原則典範具體操作的規則。針對人和神居住地方的行爲規範也有規定。遵守便會得福,反之便不吉利。
阿卡人輪歇農業的魅力
輪歇農業作爲阿卡人的傳統生産方式也反映了這種文化信仰。輪歇農業也稱爲刀耕火種,是暫時性清除森林而短期種植作物後休耕的森林農耕系統[1]。尹紹亭先生在《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視野中的刀耕火種》中提出,應該用生態人類學的觀點去分析和研究輪歇農業。同時,他提出輪歇農業也是一種文化,是森林民族創造的獨特的森林農耕文化。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尤其是對熱帶和亞熱帶森林的人類來說,輪歇農業曾是普遍存在的農業方式。
紅毛樹全村共有53戶,229人。土地總面積約13000畝,其中村寨200畝、風景林1000多畝、護寨林2000多畝、砍柴林近1000畝、養牲畜地和輪歇地面積8000多畝。儘管村民的經濟條件完全可以購買食物,但村民依然選擇自己耕作,這也許就是輪歇農業的魅力:具可持續性、多樣性、民族情感。
選砍地
每年11月,村長通過組織戶主會議集體商定來年耕作哪片地。依據樹木的長勢確定土地的肥瘦選1至2片。部分農戶沒有或少有新選地時,地多的會無條件讓給這部分人來種。
地選好後,村組幹部會按天然林保護政策,代表全村向政府和林業部門申請砍地。獲得批准後,過了新年(爲陽曆1月2至4日)便開始砍地。部分家庭以聽到一種“嘰嘰”叫的鳥聲後砍地。
清理防火綫
4月,全村人集體清理防火綫。清理好後三天內燒地,此時村內能出動的人都會到現場,以防止火越過防火綫。對於沒有完全燒盡的樹木,村民會去撿來做柴火或堆積起來再次焚燒。這已是家庭工作,小孩也會邊摸黑玩邊幫忙。地清理好後,村民會在地邊、中間和去往水源的地方修路。男人在地裏建工棚,婦女在工棚周圍種水果、香料和蔬菜。婦女種植的作物在10種以上。當工棚建好,作物也會種好。
村民砍地的作樂方式
砍輪歇地時,村民各有他們自己的作樂方式。例如,村民每天幹活到太陽快落山前,就會放下手上的活計,去菁溝邊尋找野菜和捕魚,每天在天黑前帶著自己的收穫回到臨時搭建的工棚裏烹調。有村民當有特別的收穫或心裏有某種情緒需要釋放時就會大吼。自己叫完後,其他住在地裏的人也開始用"吼"的方式來回應,此時整個區都是吼叫聲。當被遠近粗細不同的吼叫聲“包圍”時,心裏感覺很溫暖,像是某種特別的願望得到了回應。吼叫聲停下後,居住距離不遠的人,開始相互詢問有什麽美味,大家就會三三兩兩的走到一起相互分享。深夜,聽著蟲子叫、風打樹葉聲,心裏平靜,也生出滿足感。
種穀子時亦是男女談情說愛的良機
5月下旬,進入雨季,兩場雨後,便可種植。有些家庭也會以聽到"啞卡啞活"的鳥聲後開始種植。竹棚和螞蟻堆的地方種茄類和辣椒,積堆焚燒處種黃瓜,地邊通常會選擇種南瓜、絲瓜,長"子些"樹的地方種紅穀子。種穀子時,要"男女成對",男人刨坑,女人播種。邊種邊唱(對)歌。如果男女雙方是戀人關係,此時此地也是談情說愛的良機。
和睦的家庭穀魂在著才安心
6月下旬至8月農閑期間,人們會沉浸在節日的氛圍中。此時,地裏須除草兩次。第一次在6月下旬,第二次在8月,除草結束後一天,每戶都會在地裏開展"牙甲牙洛"。人們相信:人的聲音會把穀魂嚇跑,若“魂”跑了産量就會受到影響。"牙甲牙洛"是來招回和安撫“穀魂”的,當在輪歇地裏發生鼠害、塌方、作物長勢不好時,社區也會組織祭祀“穀魂”。祭祀時,全家人能够參與都會去。他們還相信全家人和睦是作物豐收的基本條件,和睦的家庭穀魂在著才安心。
收穫
10月份,雨季結束,人們開始收穫。收穫前,人們須把來年的種子預留下來。"選種"以家庭中年長的婦女爲主選粒大,飽滿,穗長,穗呈黃色,不混雜的作爲種子。收好稻穀,家庭內組織"嘗新米",通常是以家中年長女性先食用,之後再送給舅舅、姨媽等親戚。這是對母親的感謝。
對於收穫,村民最自豪的是自己留種種植的老品種黃瓜。不放化肥,放則會死;不施農藥,還能長得很好,最重能有20多斤。每當有人談到輪歇農業不好時,村民定會反駁,黃瓜就是"PK"[2] 利器,村民願意就不同的黃瓜在口感、産量、環境友好、勞力投入等各方面作比較。
輪歇農業在生活中已不可缺
猛臘縣紅毛樹村村長尖坎說:"作物收穫後將土地丟荒,只需11-12年的‘休息’便可再次墾種,這就是可持續農業。過程中,有目的地保留和種植可食用的植物,並將其進行馴化,以達到增加村民營養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的。另外,將生産和習俗有機融合,體現了民族情感。輪歇農業在我們的生活中已不可缺。"
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