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平平無奇的單車每天來回穿梭香港的元朗八鄉區內,車尾載著一籃新鮮有機菜,正要運送給八鄉區內的消費者。然而,單車盛載著的,不單只是CSA計劃下的有機菜,還有是藉著推動在地人消費在地農產品而達至的保育農田革命。
香港保育農地組織土地正義聯盟屬下的八鄉綠色生活社,於去年推出“八鄉人食八鄉菜”計劃,讓在新界元朗八鄉的居民能嘗到區內農民親手栽種的新鮮有機菜,實踐“在地”精神,即原區種植、原區運輸和原區銷售的一種生產和消費方式,這種“在地”方式已在台灣和日本流行,但在主要依靠入口食品來供應日常所需的香港,卻難以實踐。
但土地正義聯盟卻逆流而上,敢於冒險犯難在一年前展開“八鄉人食八鄉菜”計劃,為要實現三個目標,一是支援八鄉本區的有機農場、二是加強本區居民和農場之間的互利關係、三是推動居民關注農業,以壯大保育本區農地及復耕農地的力量。第三個目標是計劃的最終願景和使命,發起人希望從一個小區開始,凝聚力量,讓吃有機菜的消費者能逐漸關注保育香港的農地,從而長遠和默默地催生一場保育農田的革命。
計劃的推動者之一、土地正義聯盟幹事朱凱迪曾向傳媒指出現時香港市區消費者與新界農田和農夫之間的疏離狀況。縱然在市區有消費者支持購買新界的有機菜,也許他們也知道蔬菜來自哪個農場,但卻未必會主動關心那片農地,例如租約有否危機?會否有天突然被賣掉給地產商起樓。朱凱迪慨嘆:“每當遇上農地遭破壞,除了站出來抗爭的人,其他的城市人大多當成新聞看,抽離得很。”
但如果農場就在家園的毗鄰,為區內居民生產每天必需的瓜菜,情況就會不同,居民為了切身的食物供應受到威脅,會更有動力一齊起來阻擋推土機。朱凱迪說:“當人和農地親近起來,就不會對農地的生死漠不關心。”
二零一一年九月,“八鄉人食八鄉菜”的計劃始自一幅在八鄉稱為“先鋒田”的菜田,由八鄉綠色生活社的前身八鄉錦田工作組和菜園新村村民參與農田工作和聯絡居民訂菜,並在區內作了一些宣傳。一一年底至一二年初,先鋒田先後有大量菜心、蘿蔔和羅馬生菜產出。為了促銷,工作人員還在facebook的八鄉綠色生活社群組做宣傳,效果不俗,有時一天可以賣幾十斤,但透過facebook和主流傳媒而買菜的,通常都不是本區居民。
二零一二年三月起,八鄉綠色生活社出版《八鄉錦田地區報》,其中一個欄目是介紹八鄉錦田區的農場,本來的盤算是透過介紹農場,慢慢構築起生活社和本區農場的關係網,並且將更多農場納入成為「八鄉人食八鄉菜」的供應商。可是,效果不很理想,因為部分農場已經是合作伙伴,其餘的農場不是產量不高,就是有穩定客源,沒有意思和八鄉菜計劃長期合作。四月時,八鄉人食八鄉菜計劃也嘗試貼街招,有一定果效,多了一些查詢電話。但貼過一次後還是無以為繼,原因一來是入夏後產量及種類減少,先鋒田的菜很多都以批發形式運到區外,留下來推銷給本區客人的不多,二來主辦機構自己人手不足,沒有太多空間改善供菜、運菜和銷菜的系統。
及至二零一二年九月時,計劃共有六十個客戶,當中廿五個是八鄉錦田區,另外五個是元朗區,其他的大部分是西鐵沿線;而現在比較穩定會買菜的客人有十個。根據八鄉綠色生活社的觀察和統計,訂菜的客戶有以下特徵:
- 放大假時(包括聖誕、新年、復活節、暑假等)不買菜;
- 喜歡吃超市買得到的種類,不知道不時不食,例如四季都要吃蕃茄,或者冬天要吃豆角。生菜、菜心、芥蘭、甘筍、紅菜頭、青瓜和節瓜都是受歡迎的品種,大多是冬天作物;
- 有一定養生常識,不吃寒涼的菜,要吃正氣和補血的,譬如菜心,莧菜也刻意選紅莧菜;
- 訂貨不穩定,就算是熟客,也沒有人一個星期訂兩次,而且每次訂的量僅一至兩斤,不會多買幾天的菜;
- 不主動,大多數訂單都是機構的義工主動找來的;
- 很多顧客志不在訂菜,而是支持「八鄉菜」保護農地的理念;
- 客人一般都滿意菜的質素,但認為價錢太貴;
- 一般都不會問是否有機認證有機農場。
“八鄉人食八鄉菜”計劃的一大困難是人手緊張,先鋒田只有四至五人工作,而且只得一名全職職員,他們要兼顧送菜和下田,工作量甚重,後期的人手都集中照顧菜田,以至促銷和送菜工作都缺人手。
計劃營運了一年多,經營人士對有關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
- 計劃在宣傳上頗為成功,吸引到不少媒體報道,顯示這個理念對市民是有吸引力的,只是實踐上未能做得夠好夠大。
- 有機菜的零售送貨模式對顧客來說很靈活,但對菜場和運銷員來說則是很重的負擔,結果引來很多視買有機菜為時興的單次顧客,也有顧客因為嫌種類不夠而放棄繼續買菜。自二零一二年十月起,該計劃改為按月訂菜的CSA模式,至今運作了兩個多月,穩定訂戶有約十五個,CSA模式有效地減少了運銷員的工作量。
- 中介工作需要更多時間投入,才能廣結善緣,增加來貨點,也順便將八鄉內的其他農場組織起來。因此,如果要八鄉菜中介計劃做得好,就需要專門去做,難以同時全職管理菜場。
- 由於本地人對有機蔬菜的需求不斷增加,目前香港的認證有機農場不愁銷路,關鍵在於農地的穩定性。最近,八鄉一個規模較大的有機農場被地主收地,被迫搬遷。如果要從根本強化本地農業,單單做好中介工作並非出路,必須從政策和法例上保護農地及農民的耕種權。
注解:* 本文是綜合「土地正義聯盟」網上報道文章及朱凱迪提供的資料撰寫而成
活動相片分享:
+ 擊點放大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