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保護,子孫後代就見不到了” — 雲南騰衝和重慶北碚區的社區爲本的魚類保護

垃圾分類回收處理

文、圖 / 李自躍(社區伙伴-項目主任)
王琣 (重慶公衆河流環保文化中心)

相關圖片
全裸裸重唇魚 老年協會人員、村幹、護林員在醞釀如何保護
   

       

       在河裏遊泳、捉魚、嬉戲是人們向往的美好場景。然而,由于多年來的工農業對水的汙染和環境的破壞,中國的一半以上的河流已經受到了汙染和破壞,魚兒水中遊的情景成爲很多人的記憶。來自雲南騰衝縣大塘村的董保珍老人常常感歎到:“現實生活好了,風氣去越來越差了。我本人過去參與了大塘的森林破壞的過程,是罪孽,現在應該老有所爲,現在自己最想做的就是保護龍川江裏的魚類”。

       龍川江是騰衝的母親河,從高黎貢山發源,如一條玉帶蜿蜒流過這個花園盆地,流經曲石、芒棒、五合、新華等鄉鎮,進入龍陵縣、潞西縣彙入瑞麗江,注入印度洋。它是流域內的群衆生存的源泉。大塘社區是龍川江的源頭,是緊緊與高黎貢山相連的一個行政村,多年以來這裏的村民“靠山吃山”養成了一些打獵、捕魚、捕鳥的習慣。國家政府部門雖然作了有關保護的相關政策,但是仍有一些違法事件發生。加之,這些年來,公路改善,集市發展,經濟活躍,許多時尚産品、現代食品蜂擁而至,傳統生産生活方式發生巨大的變遷,産生了塑料袋、塑料瓶、飲料桶、地膜、方便食品、包裝盒及破舊衣物組成的大量人造垃圾。村民爲了貪圖方便,把垃圾傾倒在村子前面的河中,讓河水將它衝走,造成了龍川江流域的不同程度的污染。

       屬于大塘老年協會成員之一的董保珍老人對此一直很擔心。他說,龍川江裏原來有古肚魚(蝌蚪魚)、扁頭魚(稀有的物種)、冷水魚,但由于村民毒魚(敵敵畏、石灰)、電擊,在這條河裏的魚都快要絕種了。他覺得僅憑他一個人的力量不能阻止大家的行爲,可他堅信只要用心,終究會有機會。在他強烈的鼓動下,老年協會的5個核心人員和11個老年協會小組長參與了進來,在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騰衝分局和社區伙伴的協助下,共同帶動村民開始保護龍川江裏的魚類。

       老年協會牽頭在社區進行魚類的調查,喚起社區對魚類保護的緊迫意識。老年協會成員訪談了年齡較長的老者,了解大塘魚類種類和數量的變遷曆史。據調查,大塘的魚類在上世紀40-50年代有16種之多,而現在只有6-7種,魚的種類減少近10種。過去大河裏有大魚,小溝裏有小魚,水浪大的河裏有扁頭魚,河裏溝裏到處都有魚,而現在要看到河裏有魚遊是不可能了。大塘的魚類中經專家考察認爲全裸裸重唇魚是分布較窄的一個魚種,只有高黎貢山的低溫水中生存,對水質要求很高,是個寶貝。另外,大塘村民最自豪是當地的扁頭魚,數量也極少了,若再不加以保護,過幾年後子孫們將不知道大塘的魚長什麽樣子了。

       在調查的基礎之上,激發村民自我分析魚類減少的原因。大家從自然環境變化和道德行爲認真仔細地進行分析,找出了相關的因素:1)自然環境變化方面:大家覺得現在的森林沒有以前好,資源下降,蓄水能力弱。同時,整個大氣候變化,降水也減少,導致河裏的水量減少,影響魚的數量;2)道德行爲方面:人過分貪婪,喪失良知道德,絕滅性的捕殺,采用置地籠,電魚、毒魚、炸魚等方式捕魚類、汙染河流、破壞河流生態環境、致使魚種類減少,數量減少,走向滅絕。

       強化與魚的情感連接,構建以情感爲基礎的保護認識。大塘傳統上在人與魚的互動過程中産生了許多故事,有生活與魚的故事、娛樂與魚的故事、傳統捕魚的故事及傳說等。這些故事分散和埋藏在極少數老者的心中,老年協會成員和社區代表進行了搜集整理,一方面是傳承給年輕人,同時,促進村民與魚的情感連接,重新構建以情感爲基礎的保護。

       依托當地人認同的生態道德觀,探索深層的保護價值觀。他們調查了大塘的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捕獵文化、宗教文化等。目前雖不夠深入和系統,還需要許多後續更深入的調查和整理,但已初步梳理了先輩的傳統美德。先輩們用“道德”的理念來對待生物和環境,形成了他們的生態道德觀念。他們認爲衆生都有生存的權力,都需要生存的空間、位置。人要對森林施道,對河流施道,對土壤施道,對動物施道,對人施道,對大氣施道,有什麽的道,積什麽樣的德。在這樣的基礎上,號召大家修道積德,樹立發自內心的自覺保護意識。

       老年協會保護的聲音在不同村子、不同人群中攪動,反複發酵後,思考全面保護。大塘魚類保護不能僅僅只保護魚,要全面保護。河裏的水是從山窪裏流出的,山窪裏要有水就是要有林子,所以保護水要先保護好山,保護好森林和野生動植物,如野獸、鳥類、昆蟲及一切生物。只有全方位的保護才能做好魚類的保護。

       營造保護氛圍,達成保護共識。2015年5月,由大塘社區老年協會牽頭組織召開老年協會成員、村民小組長、社區代表、村委會代表、地方政府機關代表、鎮政府代表參加的討論會,聽取各方面意見,達成保護大塘魚類的共識。

       劃定魚類保護小區,制定規章制度。劃定大塘轄區的134平方公裏範圍(內有龍川江及13條小支流)作爲魚類保護小區。並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在法規的許可範圍內征求各方面人事的意見,大家各抒己見,反複討論修改,制定了大塘社區的保護規章制度,制度包括了山林、環境衛生、河流、魚類保護的各方各面。

       社區宣傳和教育。老年協會骨幹幾次到大塘社區的11個村民小組中召開會議進行討論、宣講。每一戶一冊保護手冊,戶戶知曉,老幼盡知。另外,還在大塘小學中開展了宣講,培養小學生的保護意識,以及讓小孩和家長對保護魚的話題在家庭生活中進行互動。

       設立保護宣傳標志牌。保護不僅需要大塘的全體村民行動起來。同時,還需外村、外地人知曉。在村旁、路邊、橋邊設立13塊宣傳警示牌,引起全體人員關注,遵守規章,自覺保護。

       距今爲止,保護已初見成效,魚類保護小區內河流的垃圾減少,無采砂石現象,水源變得更清澈,基本上杜絕了偷捕(禁魚後抓到兩次偷捕,並進行重罰和宣傳教育,影響比較大),魚類的數量正逐步增加,逐步形成全民參與保護的氛圍。其主要原因是點燃了村民的內在動力,動力源于:1)爲了子孫後代能夠見到魚;2)生態道德觀的認同;3)大塘人愛家鄉的情結和自豪感;4)老年協會的無私奉獻和感染;5)大塘是龍川江國際河流的源頭,保護河流的源頭是修道積德。

       相似的保護魚類的行動也在重慶北碚區的黑水灘河展開。黑水灘河位于北碚區的金刀峽古鎮境內,全程長5公裏,是當地群衆生活、灌溉、飲用的一條主要河流。幾百年來,它孕育著勤勞、勇敢、熱情、友善的古鎮兒女,那清澈見底的河水成群結對的魚蝦相互追逐嬉戲丶暢遊,生活的無憂無慮。可惜的是這些場景,如今只能存在于老一輩人的記憶裏。缺少了水族精靈的黑水灘河已不是其本來的模樣,沒有了魚蝦蛙類的河能稱之爲河流嗎?

       以人爲中心的觀念,唯經濟發展使得黑水灘河正面臨著一場人類“戰勝自然,征服自然”的可悲壯舉。工業汙染、生活排汙、塑料類垃圾、電魚毒魚炸魚,網捕各種魚蝦等非法行爲,讓河中原有的水生物種遭到了滅頂之災。一些水族種類早已滅絕,剩下一小部分白條魚、鲢魚、青蛙也成了人們桌上的美餐。

       金刀峽鎮的一些居民對河流流域內發生的電魚毒魚等行爲深惡痛絕,但松散的居民及缺乏有力的支持,保護活動遲遲沒有發生,直到當地的河流保護組織“重慶公衆河流環保文化中心”的介入,使得居民的信心大增,決定恢複黑水灘河的清澈和河中的魚類。由10個居民組成了黑水灘河生態保護小組,在重慶公衆河流環保文化中心和在社區夥伴的支持下,在河沿岸設立舉報點、宣傳牌,動員本地村民積極參與保護河流生物的活動。在夜間不定期巡查,通過群衆舉報抓獲了一些在河裏電魚毒魚的違法人員,將其工具收繳,送政府罰款處理,並對其說服教育,積極動員他成爲保護河流魚的志願者。生態保護組剛成立時,抓了一名電魚人員,小組成員把他工具收繳後,把他帶到派出所。他開始還不服氣,後來經生態保護組的成員宣講電魚毒魚的危害後,電魚者感到尴尬,也爲這幫人的行爲所鼓舞,于是不再捕撈,反而成爲信息的提供者。在杜絕人爲電炸捕魚的同時,群衆自願組成了一只放生隊。他們把數十斤魚苗投入到了河中,讓它們自由生長。爲了古鎮險些遭滅頂之災的水生生物注入新的血液。

       除了電魚毒魚這種行爲,河流中的汙染也是魚類減少的重要原因,其中來自上遊的垃圾是重要汙染。爲此,小組也積極加入到上遊居民的宣傳教育中,以身體力行的方式來影響人們改變汙染河流的行爲。他們撿過垃圾、搞過文化活動,也在做一些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希望從根源去思考如何解決我們身邊出現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不和諧的事物。

       現實中,很多人估計有這樣的保護意識,但付諸行動卻存在困難。通過這兩個社區的實踐,我們期盼,我們是一顆希望的種子,帶動更多人的參與,而對當地有感情、對家鄉有熱愛是激起保護的動力源泉。

----

* 公衆河流,其全稱是重慶公衆河流環保文化中心,是一家專注于河流生態保護的非營利機構,中心使命是促進河流的健康修複、自然保育和文化傳承,促進人與河流建立有益的、豐富的、精神生活聯系。從2013年起就啓動了北碚黑水灘河社區爲本的河流保護和社區培力計劃,以社區垃圾分類管理、生態農業試點、流域社區組織培育爲核心,與流域居民共建生態社區。

* 本案例來自社區伙伴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出版的《山地未來——來自世界山地的靈感與創新》。

最新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