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农业遗传资源——种子与生物多样性

保护农业遗传资源——种子与生物多样性

农民种子网络的小组讨论分享——包括农耕文化传承、社区种子库、生态种子选育等。

农业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保障人类食物多样性的关键,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与自然的长期互动中,保留了丰富多样的农作物品种,并形成了相应的耕作知识。

2017 年 12 月起,我们支持了中央民族大学开展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与社区惠益共享研究与示范项目,促进专家与农户的互动及学习,总汇少数民族社区与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在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和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 简称《名古屋议定书》) 的立法过程中得以反映及跟进,并为有关政策法规之制定向政府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持。

2020 年,基于前期在广西和湖南两省的实地调研,完成了湘西苗族、土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瑶族农业遗传资源名录的编撰。在广西防城港、崇左,面向村民开展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管理制度培训,提升地方社区对这些资源、知识的在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能力。而在湖南,项目团队支持当地政府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2020 年 8 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颁布实施,这也是全国第一部地市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

农业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种子又是实现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基础。2020 年12 月,南宁绿种扶贫服务中心(农民种子网络)举办了“2020 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下的小农种子在地保护利用与可持续食物系统构建研讨会”。来自全国 50 多位农民代表与研究者、公益组织,从农耕文化传承、社区种子库建设、生态种子选育、生态产品市场连接等多个主题展开讨论,提出很实在的问题,例如传统食品怎样回到餐桌?老种子怎样回到土地中?种子库如何传承,如何保持库里种子不退化?种子与土壤是怎样的关系?我们需要怎样选种育种才能让老种子传承下去?气候变化怎样影响农业生产?生态农产品怎样走进消费者的餐桌?大家在热烈的气氛中,分享经验,交流知识。

为期两天的会议,或许无法立刻找到答案,但参会者看到小小种子不仅为我们提供丰富的食物,并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更承载着农耕智慧、传统文化,关系着过去和未来。而真正的答案,来自我们的在地实践,来自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

最新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