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省影像培训活动中,村民与研究生共学拍摄,以影像记录社区、服务社区。
2021 年初,位于安宁市光崀村的培训场地好不热闹。来自云南、四川、广西十多个社区的村民、对乡村影像跃跃欲试的年轻人,加上从事影像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和影像工作者,聚首一堂,由光影言说迸发出来的热情与火花,从每天白昼的工作坊延续到晚上。每一位村民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有的正在家乡做口述史工作,有的想在村子里建村寨文化博物馆,有的是关注本土青少年教育多年的社区工作者,大家在活动中分享自己与乡村影像结缘的故事,由此牵引出来的生活经验、记忆与情感。
举办影像培训和交流活动,对于参与推动乡村影像十年多的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下称“乡村之眼”)团队来说,可说是驾轻就熟。这次活动结合了新与旧元素,新者是乡村之眼因着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合作,在原有的乡村影像社群上,加入了学院 11 个研究基地的村民拍摄者,让彼此的影像工作和研究有更多的互动与延展。同时从公开招募中挑选了 14 名研究生,这些年轻志愿者与村民结队,探索乡村影像的过程与成品,藉此了解影像记录与社区建设之间的关联。
参加者中有“新手”之余,也有乡村拍摄者“老手”,他们多年来坚持以社区影像与村民互动。工作坊上,大家一起回顾了先行者在中国推动乡村影像的初衷,强调影像不能脱离社区,而是一种有价值的工具,记录和整理社区知识与文化、生活方式的变迁,并引发思考,让村民重新认识自身的文化和传统价值,从而唤起社区行动,深化少数民族社区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村民拿起镜头作为拍摄的主体,作品以不同的叙事方式呈现当地人的视角,让影像超越了语言,更能促进与外界的平等对话。
社区伙伴自 2017 年开始与乡村之眼合作,支持乡村影像拍摄者的学习、交流与实践,以此探索 “乡村影像”如何有别于主流纪录片“作者化”和“作品化”的导向,而能融入社区工作,成为协作方法。而作为拍摄者的村民本身就是潜在的协作者,项目尝试在技术和方法上“陪伴”,同时搭建共学网络,鼓励朋辈间相互支持,让拍摄者更有动力以影像去服务社区。
2020 年第二期项目,着力拓阔网络内成员的背景,并延续乡村影像社群之间线上和线下的互动,例如每月一次的沙龙、培训和社区互访等活动。深信光影与对话迸发出来的火花,将有助共同构建西南山地乡村对“可持续生活”的多元想象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