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台經驗分享

參與團體個案分享

主題二:【農民和城鄉互動】
耕耘 —— 耕心耕土、互生互享

農民與城市消費者平等互動

農民具有主體性、互動有不同面向──農民如何扭轉純粹作為生產者和被發展等被動角色,體現其主體意識?在台灣和大陸,近年有不少城市青年返鄉尋找和建立理想家園,是什麼在推動這個城市化的逆流?當農民或農村跟城市消費者平等互動時,風景會有何不同?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台灣) 台灣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由鐘理和文教基金會承辦,於2001年3月創校開學,為台灣第一所「農村型社區大學」。開辦以來,以「向農村學習,讓農村學習」為方針,並以「農村是一所學校」為發展目標。旗美社大扮演「學習•組織•結晶」平台,將學區內的9個鄉鎮視為合作夥伴與辦學資源;除了以課程服務社區民眾的「學習」平台外,亦積極創造社區的「組織」平台及結晶農村價值的「紀錄」平台,透過多樣化的實踐形式,串連旗美內部與外部社群,讓「農村意識」得以在社會紮根。

除課堂教學外,旗美社大過去十餘年在社區的耕耘,積累了豐富的社區工作經驗,在教育、生態農業、社區文化、網路搭建等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及論述。旗美社大自2002年開始每年定期舉辦農村工作坊。2006年開始開辦《農村遠景會議》,希望把經年對於農村議題關注和實踐累積的概念和行動經驗,作進一步研習;並透過組織合作的方式予以推展,共同致力建立農村發展工作與城鄉合作交流機制,以維護農村作為人類重要資產的承傳和發展。

網站:http://cmcu.ngo.org.tw

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

前身為中國改革雜誌社大學生支農調研專案部,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簡稱梁中心)自2001年開始組織大學生支農活動,於2004年在北京市正式註冊為民間組織。梁中心以推進新鄉村建設為核心目標,以推動農民合作和城鄉和諧發展為主要內容,致力於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與文化研究、農民合作組織為基礎的新鄉村建設試驗和推進工作、大學生行動教育與新文化研究及其推廣工作。

梁中心在全國各地建立新鄉村建設試驗基地,與全國百餘所高校的學生支農社團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組織大量大學生志願者參與大範圍的支農調研和新農村建設行動。除了青年人培養外,梁中心也致力在農村推廣合作社與生態農業,並透過生態農產品為載體推動良性城鄉互動。

網站:http://www.3nong.org

攀枝花和心園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

攀枝花市是一個以鋼鐵工業為主的城市,而攀枝花和心園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位於攀枝花市鹽邊縣和愛鄉新華村,距市中心約50公里。社區夥伴2007年開始在當地與政府合作,通過農民田間學校、外出交流學習等推動生態農業技術及理念培訓,2009年4月,參與到培訓中的劉占紅及另外4戶村民發起成立攀枝花和心園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結合本土智慧、運用生態友好的方式開始實踐生態農業。

合作社採用社區支援農業的方式與城市消費者互動支持,包括蔬菜配送、作為指導老師支持城市農耕種植的技術培訓、接待城市消費者農場拜訪等。現在參與每週兩次常規蔬菜配送的城市消費者有65戶,同時合作社也提供蔬菜之外不定期的農副產品及蛋肉配送。合作社希望與城市居民建立互助、平等、相互支持健康生活。

灣寶/捍衛農鄉聯盟洪箱(台灣) 台灣

灣寶其實是指台灣苗栗縣後龍鎮灣寶裡的一群農民,遇上政府征地,要把他們的農地劃為科學園用地,農民反對,並矢志保護自身農地,遂與政府展開長達四年的抗爭,獲民眾廣泛支持,終於在2011年抗爭成功,讓灣寶地區的農田免于工業區開發的威脅。抗爭成功後,灣寶人文藝術工作室發起 "隨波逐稻" 計畫,號召上百個家庭,一起到灣寶農村種稻田,不僅能解決農業生產面中,農民難以突破的銷售問題,還提倡完全無毒和友善環境的種植方式,不灑農業與化肥。

香港農墟(香港) 香港

香港農墟運動已有約七年的歷史,現時定期舉行的農墟共有六個。2005年4月,香港第一個固定的農墟在大埔誕生,發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個攤位,除可買到新鮮的本地有機菜外,亦有各樣農產品及有機乾貨。趁墟的好處是消費者可以跟農夫面對面交流,加深對有機種植法的認識外,亦增進社區關係。大埔農墟設在新界,後來又發展至市區設立農墟,如灣仔農墟、中環農墟在商業鬧市中開花結果。

在鬧市中的農墟較主要的是「有機農墟@中環」,這是於2008年由嘉道理農場主辦的。成立目的是「鼓勵大眾透過支持運輸里程較短的本地有機農產,以緩減全球暖化」。在2009年,曾改名為城市樂活園(由LOHAS- Lifestyle of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ility 翻譯過來),目的是「在市區設立一個永續生活的交流地點,加強本土、經濟、社區及環境的協作,讓大眾感受簡樸而健康的生活模式。」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由一群關注生態農業和三農問題的消費者志願發起,旨在搭建一個平台,讓從事有機農業的農戶能夠和消費者直接溝通、交流,既幫助消費者找到安全、放心的產品,也幫助農戶拓寬市場渠道,鼓勵更多農戶從事有機農業。市集現在以社會企業的形式經營,通過線上線下的媒體與生產者和消費者進行互動,並且通過講座、聚餐、農場拜訪等形式傳播可持續農業的理念和實踐,加深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聯繋。

自2010年9月以來,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已經舉辦了100多屆,直接服務農戶和生產者超過40家,而通過同行網絡市集也服務到全國各地農友100余戶。剛開始時市集每周一場,現在因需求增加的關系已辦到每周兩集、並開有網店與實體點以服務更多的消費者與生產者。在市集上,除了搭建這個平台讓消費者和農戶更多的交流,各取所需之外,主辦方也會因地制宜地組織一些活動,如兒童自然教育、親子活動、慶祝傳統節日(如端午和元宵節)、特殊紀念日活動(如世界糧食日、環境日等)。

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18547924

台灣農墟運動(台灣) 台灣

近年,全台掀起一股「吃在地、支持有機小農」的農民市集風,合共約有25個農民市集正蓬勃發展或醞釀中。農民市集的開創全靠民間力量自主運作,幕後推手與合作伙伴多是社運分子、大學教授、社區大學、小學家長會等,理想性與知識性頗高。

大多數農民市集的共同默契是不強調「有機認證」,而以「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或「無毒」概念取代。實際把關則仰賴主辦單位親自至產地拜訪,直接了解產地環境與耕種方法,有的再加上驗證單位的無農藥殘留抽驗證明。

有作家把新興的農民市集稱為「新的環保公共空間」,因為農民市集將過去幾十年的環保生態運動「有機地整合」,讓人體認到環境運動不只是理念,也不能仰賴抗爭運動推進,而必須回歸到日常生活中去。

綠心田‧生活匯(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

綠心田‧生活匯由四川成都河流研究會的核心消費者與專案人員共同創辦,於2011年在成都成立,以更生活化的方式如農友飯局、農戶講故事、身心靈健康的分享等活動開展小農戶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流活動,增進消費者與小農戶與土地之間的情感聯繫。

該組織認為最理想的方式是城市和鄉村的弱勢群體共建生活共同體,探索其可能性和組織方式。綠心田透過團購、每月1次的農友飯局和身心靈整體健康和生活智慧分享、每3個月1次的農戶回訪、半年1次的農友市集以及團購、媽媽廚房等活動,一方面滿足消費者對健康食物的需求,傳遞對本土農產品本身內涵的理解,又能建立消費者與農友的關聯,推廣「利己利地球」的生活理念,搭建促進消費者之間、農戶之間以及消費者和農戶之間相互學習和溝通的平台。

網站:http://greenheartland.blogbus.com

下載參考資料: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灣) 台灣

1987年初,一群主婦有感于社會型態的急遽變遷,決定行動起來,改變周遭種種環境和教育問題,以 "勇於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要從自己做起,改善環境,提升生活素質。如是, "主婦聯盟"誕生了。1989年,成立"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期望以綠色消費,來守護土地和家園,並於1993年試辦共同購買,直接向農戶訂購米和葡萄,這是合作社的雛型。

2001年主婦聯盟中共同購買的功能從原有組織獨立出來、正式創立"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是台灣首個自發性的主婦生活消費合作社,社員都是合作社的股東,共同集資、合作思考、組織消費力量,同時遊說農民和生產者,生產符合生態環保與家庭健康的產品。每位社員都擁有同樣的權力與義務。合作社的理念是 "珍愛環境資源,支持本土農業,力行共同購買,實踐綠色生活",並推廣及發揮合作社精神。2013年合作社社員人數約50,000人,與台灣約110位農友及6個產銷班合作,為社員提供了600多種產品。

網站:http://www.hu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