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罗素玲
清晨,柔软的阳光从东北面的树篱穿过,照进西南面的菜畦,洒在最底层的玉簪、假娄、兰花、铜钱草的叶片上,光影斑驳。这些平时长在离地面最近、低调得终年不肯攀附上扬的植物,此时,也会用纯绿、豆绿、浅豆绿、橄榄绿、苹果绿、森林绿......整个绿色系列来回应晨曦的问候。
在家的日子,每天清晨,我都会和着第一束阳光的脚步,来到屋顶菜园,一边享受大自然馈赠的美好,一边摘下几样蔬果香草,煮一杯咖啡,做一份极简的早餐,开启新的一天。
这样的生活,我也是盼了好久才获得。
梦想在露台上建一座食物森林
我曾经是护士和记者,都是极快节奏的职业,我们常常用“打仗”来形容每一天。身体也许在做着家务、跟家人说着话,但思维从没离开过工作,很难留出时间品味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期待生活与事业能够融汇贯通,相互滋养。2017年夏天,在采访从桂林山水涅槃受邀去柳州讲学的朴门永续设计师刘新(葡萄老师)时,我第一次听说朴门永续设计,而且迅速被她描述的“食物森林”迷住了。很快我就决定把自己家的屋顶花园改造成朴门花菜园,建一座四季皆有瓜果的食物森林。
这个发自内心的决定,与我的事业有关。做护士时,每天服务的都是病人,深知很多疾病都与吃有关;做记者时,参加过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现场采访,从灾难中逃离出来的人们,渴望生存、渴望安宁的眼神在我记忆中久久挥之不去。我很想做点什么,以弥补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减少自己对环境的依赖。
2017年秋天,我开始按照朴门原理改造屋顶花园,以实现蔬菜自由为初步目标。没想到这个小目标于2018年夏天就实现了。对我来说这是极大的激励:朴门永续设计这么实用,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并从中受益。为此,我开始鼓励身边伙伴一起运用朴门设计的原理实践生态种植。我运用从网上学来的一些朴门知识指导邻居建菜池、改良土壤、留草、覆盖......但大家已经习惯使用农药化肥种植,遇到病、虫侵袭时,我有限的知识难以解答他们的疑惑,更解决不了难题。于是,有的人就放弃种植,有的人又回到常规农药化肥种植,有的人甚至将长了虫的蔬果花木全部拔掉......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我开始寻找系统学习朴门永续设计的机会,并期待获得专家团队的支持。2019年11月,受葡萄老师的邀请,我参加了山水涅槃1的朴门永续设计培训,那一次的学习为我打开了实践朴门的大门。学习结束时,在葡萄老师的支持下我们创建了“家庭种菜交流”微信群,并吸引了大量与我们一样热爱生态种植人士的关注,群友从最初的十七人增长到如今三百多人,遍布全国各地。一旦有菜友碰到种植问题,群里的菜友伙伴就会一起讨论探索,即便一时半会儿无法解决难题,但因为大家的陪伴和鼓励,菜友也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生态种植。
结识一群向阳而生的生态农人
2020年5月,山水涅槃主办的果树生态种植纪录项目,刚刚退休的我非常荣幸得到项目负责人、山水涅槃创始人郭林老师的邀请加入项目团队,从而为我架起了一座连接生态农人的桥梁,正式开启人生下半场的事业。
参与其中我的主要工作是走访生态农人、拍摄生态农人微电影、改编《桂北地区柑橘类果树生态种植手册》,为此有了更多的机会向生态农人学习。他们的生态种植经历,对我来说就是一本本的教科书,也让我深深地体味到他们的不易,从而对农人、对食物都有了更多的敬意。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很享受这样的工作,每一次去到农人家里,很快就能融入其中。
2020年4月底,我前往桂北拜访生态农人戴云云,为即将开拍的微电影踩点、修改脚本。到了他家才知道,他的父母仍然希望他重返城市,放弃生态种植。
原来,戴云云是村里考上大学的第一人。大学毕业后,他在深圳工作了近10年,有一份不错的收入,父母常常以他为傲。2012年,考虑到父母年迈需要照顾,祖辈留下的梯田正在被农药化肥毁坏,他不顾父母的坚决反对,毅然辞去城市的工作,与妻子一起回乡种植生态水稻。遗憾的是,因为缺乏生态种植技术的支持,戴云云连续奋斗5年,生态水稻的平均亩产也只有200斤左右。入不敷出,负债累累,让全家人的生活都陷入了困境。后来他于2017年结识了山水涅槃,得到种植技术与销售运营的援手扶助,情况才开始好转。
他的父母无法理解,生活这么艰苦,为何还要坚持生态种植。他们希望我能帮忙说服戴云云,重返城市工作。我也很想知道戴云云的真实想法,可他话语不多,总是满脸愁云,我也不忍心刨根问底,所以那次的拜访也没有聊很多。
2020年秋天,稻子熟了,一片金黄,是戴云云做生态种植以来最好的年景。我们摄制组再次来到戴云云家里,开始日夜拍摄。为了节省经费,导演、剧务、各种协调我都包了,直到拍摄结束的那天午夜,大家休息了,我才有独处的时间,坐在他们家大门口的一截木头上,就着路灯写日记。戴云云的妈妈走过来说:“这么晚了你还不睡?累不累?”我仰头一看,满脸皱纹的她,眼眶湿润。
我赶紧站起来说:“不累!你们家的稻田太漂亮,怎么看都看不够!”
“云云也总是这样说,我不信。你也这样说,我就信了。”从里屋走出来的戴云云父亲接着说。那一刻,我第一次看到两位老人脸上的笑容。
那天晚上,我们三人坐在门前的木头上聊了许久。他们说,城里人不了解农民,看不起农民、不尊重农民;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活缺少保障,种果树要几年才有收成,市场价格不好、遭受霜冻虫害,连果树苗钱还没赚回来就要砍掉重来;种水稻更辛苦,粮食价格便宜,更赚不到钱。所以两老反对儿子回乡种田,怕他未来会重复他们的老路。
戴云云知道我们彻夜深谈。次日清晨聊起,他说,他可以放弃种田,重新回城市工作、生活,但他的父母已经无法离开故土,“我们都走了,父母和土地谁来照顾?”
这是不是生态农人对故土、对家、对亲人共有的一种情怀?我带着这些问题,在走访、拍摄其他生态农人微电影的工作中继续寻访,也让我心生更多的敬佩。
例如柳州的生态果农雷正解。每年柑橘成熟后,他都会招呼村民去他家果园摘果子吃。他说,村民们都知道农药、化肥(简称“农化”)果蔬对身体不好,但又担心不用农化种不出果子。邀请大家到家里的果园采摘,看到土壤肥沃、松软,村民也可能会跟着尝试生态种植:“做生态的人多了,村里的土地就有保障了。”
这样心怀大志的生态农人,怎不令人敬佩!
种植之外的收获
种植久了,我的屋顶菜园也在朋友中有了名气。每天清晨,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园中观察,哪里有种子发芽了、蔬菜长高了、果树开花了、果子成熟了......然后拍照片发到朋友圈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城市的屋顶都能种出满园瓜果,很多人会很羡慕。
只是有些朋友认为:一两块钱就能买一大把蔬菜,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种植。还有些人说,农化种植的果蔬大家都能吃,没有必要刻意去做生态种植。大家极少想到种植还会影响我们的生存环境。
受到雷正解的启发,我决定把屋顶菜园当成一个都市朴门的“实体店”,引导身边人参与生态种植。
2020年初冬,菜园里长出的一棵地雷瓜苗结了七八个又大又圆的瓜。左邻右舍都知道,这不是我有意播种的。等到瓜熟了之后,我就摘来和邻居们一起品尝。一边吃着一边讨论为什么生态菜园会有更多的小鸟、蜜蜂及其它昆虫到来,种出的瓜果口感也更丰富。许多生态种植的知识包括不用农药、化肥的好处也在讨论中向大家普及了。反复多次这样的活动之后,那年冬天,住在同一幢楼顶层的四户人家,全部都开始生态种植。
开了头也就好办了,思维也打开了。有一次,朋友一家三口来到我家做客,我们摘了一个大冬瓜,做了一餐“冬瓜宴”,很少吃到自然生长的冬瓜,他们直说好吃。朋友的丈夫回家后就把家里的4平方米阳台改成了菜园。从此,这方小小的阳台成了他们每天早晚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以前常常深夜才回家的男主人,自此几乎天天回家吃晚餐。
有一天,阳台菜园里的西红柿倒伏了,男主人主动去小区里找棍子来支撑,结果砍了一根小区竹篱里的细竹枝,被保安发现要罚他的款......他把在阳台种菜的经历讲给保安听,竟感动了保安,以后凡是小区里有居民丢弃可用的旧物,都通知他去取。
后来,这朋友的故事,也成了种菜群里的一段佳话。
事业与生活交融
家人的支持,会给生活和事业增添许多活力。
我的母亲也是一位极其热爱土地的农人,坚持不用除草剂,也极少使用农药、化肥,一直沿用草木灰、杂草堆积沤肥的方法种植农作物。当她得知我将屋顶花园改为花菜园时,就用她数十年来积累的经验指导我种植;得知我们有一个种菜交流群,她就将家里传承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品种白菜、水瓜、苦瓜等种子分享给大家。在村里,妈妈也常自豪地告诉邻里乡亲,说我现在在城里种的菜,比很多村里人种的还要好,而且不用农药化肥......
母亲的助推,让我非常感动,回家的次数也增多了,同时也让我看到当前农村、农业、农人的困境,以及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2022年夏季,村里遭遇了自1952年以来最大的洪水,沿着溪流两边的稻田全部灌满泥沙;7月之后,又遭遇7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山上的自然林都出现了干枯死亡的现象。还有一个没有结论的问题:最近20年,我们这个仅有100多口人的山村,已有7位村民死于癌症......并不是所有村民都会认为这些跟环境破坏有联系,而我却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每一次走访生态农人归来,我都会去屋顶菜园做一些比较性的观察。比如在大山成活率很高的茶叶树,我在屋顶菜园里为何屡种屡败?在屋顶菜园挂满枝头的小辣椒,为何种进朋友的院子里就成了“风景树”......时日一久,这样的观察、比较就成了习惯。看到书上的一些有关种植的信息,也会去园中找一找答案。有一次,看到一篇文章说西红柿的适生环境是20~28°C,超过30°C就很难挂果。我突然记起桂林的天气早已超过32°C,园中好像还有一棵西红柿,赶紧去看,苗已开始枯萎,但还挂有果子,且有一个熟透了。我摘下那个红彤彤的西红柿,情不自禁地向它说了一声“辛苦您啦!”说完后,我才意识到,这好像不是我的风格呢。
都说与大自然连接得越深,心灵越会得到滋养,越能体悟生活的美好。于我来说,的确如此,急躁的性情在种植、走访中逐渐变得温和起来,工作中也多了一些反思,种植的目标再也不仅仅只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还会考虑到人与动物、植物、微生物的需求,因此园中的品种越种越多,生态系统慢慢完善起来。目前我家这个种植面积约35平方米的露台朴园,可食性植物的保有量已超过100种,还有一只猫咪、三只母鸡和一群鱼。每天光顾这里的鸟儿一群又一群。朴友们每次来参观都羡慕不已。
作家三毛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亩田。我想,很多城市里的人可能都像我一样,向往与大自然连接。我相信,通过朴门永续设计,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大家也能实现心中的梦想。
我常常站在城市的高点,俯瞰全城,梦想那些灰白色的建筑屋顶,有一天也会像我家屋顶一样,变成屋顶花菜园、屋顶农场,市民会有更多的去处体验种植,释放压力,丰富餐桌,还能增强应对世界粮食危机的能力,同时也美化城市,截留雨水,减少内涝,让各地在建的“海绵城市”名符其实。
我的这个梦想,或许也是很多人的梦想。期待有一天,我们的梦想成真。
1. 全名为山水涅槃朴门中心,位于桂林阳朔的基层公益组织,致力于宣传促进生态农业与种植,并组织朴门永续培训。
- 罗素玲 儿时生长于大山,出走半生,读书、工作、看世界,暮首重归耕耘,融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