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羅丹 (成都根與芽環境文化交流中心)
"人體加油站"是11月"香港城市農耕考察"之旅最後一天,我們路過荃灣一條老街無意中瞥見一家鋪子的店招。走得累了、乏了,停下來歇歇腳,喝點東西然後繼續趕路。回想此次考察之旅中,眾多城市農耕工作伙伴們的經驗,於我仿佛也是汲取了滿滿的能量,可以向著遠方持續前行。於是,盜用那家店鋪的名字,為這篇考察感想命名。
城市怎麼可以"農耕"?
"到香港來考察農耕,有沒有搞錯?香港很早年就沒有農業了!商業化如此發達,農業的廣闊天地應該是在內地啊!"我的香港朋友吃驚的說。是啊,的確很匪夷所思。不過香港給我的印像一直是"矛盾"的,一方面商業高度發達,人與人之間關系淡漠,另方面他們卻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務,捐款扶貧濟困絕不吝嗇。而農耕在香港這寸土寸金的地方也被慈善團體、普通市民、原住民和新移民,被男女老少以各種方式實踐,一個矛盾的詞語"城市農耕"也隨之產生。城市怎麼可以"農耕"?大不了養點花花草草罷了吧?可在香港,這矛盾的地方,農業耕種真實的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靜靜的發生著。這一切,究竟為何?
共融與可持續生活的實踐
七天裡,我們到過多個地方探訪,還和同去的內地伙伴不斷交流。在新生農場,精神疾病患者和智障人士通過生態耕作、分揀和包裝蔬菜等工作,尋求與有尊嚴地與社會融合的路徑;在老農田,為了生存和事業的都市職場人士,可以在假日以農事勞動形式來放松緊繃的神經;在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一群熱愛土地的人通過農耕方式,向社會傳遞永續生活的理念;在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一塊園圃成為兒童們認識與研究香港及祖國環境問題的媒介;在馬寶寶社區農場,馬屎埔的原住民第三代用生態方式種植,喚起民眾對於城市化進程中商業地產開發的反思,也希望可以為保衛家園多爭取多一點時間;在綠田園基金的荃灣金色有機農耕園圃,60歲以上的老年人找到了晚年生活的快樂,和與親人分享勞動的幸福;在帝堡城農耕園圃,中產們在冰冷的高樓之間拉近關系,他們甚至將環保可持續生活發展到更深更廣的領域;在茶花籽家那關於"民以食為天"和"傳統飲食習慣中的智能"主題討論和集體烹飪,讓我不禁對這個嫁作港人婦的江西女子感到欽佩。
我想"城市農耕"的內涵並非單純的只是在城市裡用生態方式種植農作物,它更應該是追求多元共融、追求可持續城市發展的一種實踐。
尋求生活形態的多元選擇
在香港,生態種植已經衍變成一種具有多重社會功能與價值的工作手段和方式。在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香港的伙伴們已經走在前面,對於成都根與芽這個以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組織而言,在我們的項目學校和社區裡,如何利用城市農耕的理念開展工作,香港經驗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即使是在成都這樣的西部內陸城市,也會時有社會發展速度太快,一不小心就會被拋下的焦慮影響。樓房越來越高,汽車越來越多,到處都是品牌連鎖店,越來越多的農村被"統籌"為城鎮,城市的範圍不斷擴大,這樣的發展固然無法逆轉,但是不是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和形態存在?走得快的同時,是不是也要有地方可以停下來"給人體加油"?
活動相片分享: | ||||||||
+ 擊點放大圖片 | ||||||||
|
|
|
其他焦點項目文章:
|
|
|||||
|
崇敬萬物 布朗族藉奉獻精神護林 近年村民受外界影響,悄悄到森林種植茶樹,偷偷砍樹破壞森林。社區伙伴與村民合作開展社區調查,促使村民反思,最後村民清除絕大部分茶樹,避免森林受到破壞…… |
|||||
|
自主與自然──從修建水井說起 健康的社區或者生態群落,"自主"是一種常態,但這往往只是存在於理想的理論描述中。自主的缺失,生態的可持續將是不可能的。沒有自主,那麼動態的環境將會失衡,就好比瓦窯村經濟類作物對傳統作物種植空間的傾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