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敏 (中國綠色學生組織網 (GreenSOS))
真正開始具體關注城市農耕,也僅僅是從今年初參與GreenSOS的有機項目開始。非常感謝社區伙伴長久以來推動這樣的議題,讓大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和自然連結的方式。
喚起麻木心靈
人類創造了城市生態系統,它貌似完備,卻也將人與很多東西割裂開來,土地就是其中之一。雖然生活在鋼筋混凝土之中,很多人的內心仍然對土地、田園、自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眷戀。我想城市農耕就是因為這樣的美好願景而發展起來的吧。雖然只是天台的一小塊地、一點點蔬菜,窗台的幾盆香草,學校裡一小塊的農圃,但是照顧小田園的過程,卻讓我們重新跟一片葉子、一棵菜、一把泥土連系起來,找到真正和土地和大自然親近的感覺。城市農耕的文化更多在於喚起人們可能已經麻木的心靈,重新去思考和土地的關系,和自然的關系。
也有很多時候會讓我去反思,為什麼農村裡的青年不得不遠走城市打工,而城市裡的人又只能以這樣的方式去找回土地的溫暖?是發展的一種病態?還是因為需求而生的多元?
城市農耕的矛盾
七天的考察和討論,內容很多、很雜、很散,也讓我不斷地處於茫然和清晰的思考之間——學習中必經的鐘擺狀態。重新梳理這一周的東西,讓我有一些新的思考。以下的觀點可能並非所有伙伴都認同,但我們需要多元的聲音。
"城市農耕"這四個字本身就如同香港這座城市一樣,充滿了矛盾。是誰定義了"城市農耕"?出於什麼樣的初衷?涵蓋了多大的範疇呢?諸如陽台種植想必是出現在城市農耕這樣的定義之前的吧?很多這樣的問題,不知道我們是否有渠道去溯源"城市農耕"的出處。
提供多元價值
但這不是最要緊的。我們都認同城市農耕並非讓人們回到刀耕火種的原始時代。在我看來,城市農耕也必然需要具備不同於傳統農耕的多重社會功能,而不同的人群訴求不同,從中有不同的收獲。
- 小孩子通過農耕享受玩泥土的樂趣;
- 家長通過農耕去享受親子的快樂;
- 大學生通過農耕去反思人與自然、反思現在的生活,尋求可持續的方式。
- 新生農場通過農耕關注弱勢人群;
- 老農田通過農耕提供一種有土地的休閑生活方式;
-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通過農耕"助人自助"以保護自然;
- 和平婦女[1] 如愛華,通過城市農耕和社區廚房去鏈接社區的情感,去鏈接人、地、情;
- 馬寶寶社區農場通過農耕去守衛自己的歷史和文化;
- 永續栽培、陽台種植、水培,甚至"高科技"的運用讓我們"住得更好";
- 綠田園基金的荃灣金色有機農耕園圃通過農耕活動,關注老年人的生活;
- 城市農耕的更多可能:食品安全、生命的成長、食物的價值、情意自然教育、可以掌控的生活……
或多或少,城市農耕是因為其多元的社會功能而存在,如同非政府組織提倡的多元性一樣──城市農耕的存在本身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我們或許認同其中一種或者多種的價值,對其中的部份有所異議(尊重是應有的態度),但都不妨礙我們通過城市農耕去推動我們覺得該做的事情,因為"城市農耕"本身並非我們最終的訴求。
讓更多人來思考"城市農耕",是我們能夠做的事情。
活動相片分享: | ||||||||
+ 擊點放大圖片 | ||||||||
|
|
|
||||||
|
注解:
- 和平婦女源於"全球千名婦女爭評2005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其後,香港嶺南大學與社區伙伴合作,延續和平婦女的理念,於2008-2010年間,連同12名中港台從事生態工作的婦女進行為期2年的和平行動研究,王愛華便是其中的參與者之一。
其他焦點項目文章:
|
|
|||||
|
崇敬萬物 布朗族藉奉獻精神護林 近年村民受外界影響,悄悄到森林種植茶樹,偷偷砍樹破壞森林。社區伙伴與村民合作開展社區調查,促使村民反思,最後村民清除絕大部分茶樹,避免森林受到破壞…… |
|||||
|
自主與自然──從修建水井說起 健康的社區或者生態群落,"自主"是一種常態,但這往往只是存在於理想的理論描述中。自主的缺失,生態的可持續將是不可能的。沒有自主,那麼動態的環境將會失衡,就好比瓦窯村經濟類作物對傳統作物種植空間的傾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