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脆弱與堅強之間思考(代序)
如果把時間撥回兩年以前,我們能想像到,今天的世界會改變如斯麼?
所謂的力量是什麼,鋼筋水泥是嗎?屹立不倒的建築是嗎?讓人聞風喪膽的武力是嗎?在大自然的偉力跟前,人類的痕跡究竟算什麼?也不必提那熔岩、地殼板塊移動、風雨雷電、外太空隕石等極端例子了,想想荒漠上日復一日的風化,晝夜不停地被海浪輕拍的海岸線,鐘乳洞裏億萬年的滴水穿石,答案好像顯而易見了。直徑不到200納米的冠狀病毒,便能把掌握至高科技的人類弄得手忙腳亂、人仰馬翻。而我們能否從這大自然的信號中吸取教訓,看來還是未知之數。
在《消失的城鄉邊界線》中,作者高橋博之先生分享道,在3·11地震後,漁民跟他說他們並不恨海嘯。那是一種因生命與大海深深連結在一起才可獲得的感悟。當時有人倡議要在災區籌建巨型防潮堤,高橋先生卻認為這種「建設」雖然可能會為人類帶來那麼一點安全感(即便在大自然面前是那麼多此一舉),卻會斷開陸地與大海的交流,讓大海變得貧瘠,進而無法供養人類。當氣候變化變得更為猛烈且日常時,高橋先生、日本漁民們的這些思考對我們來說便不再是他方的故事,而是每個人都很可能要面對的生命選擇。
在面對逆境、挑戰及困難時,我們總希望自己可以更堅強,更能頂住困難,總期待能迎難而上,能儘快在跌倒中爬起身來。究竟這是所謂的復原力呢,還是一種我們拒絕接受變化、狂妄自大的執念?或者換一個角度去問,韌性、復原力與執著、不甘改變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老子教我們上善若水,民間智慧都知道要從善如流,如果我們俯首向大自然、向民間向社區學習,又能獲得什麼啟發?
這一期《比鄰泥土香》選擇以「韌性」為專題,確實是因為世情的驟變,讓我們很想透過伙伴們的文章,了解他們如何思考與應對改變,從他們的人生與生活智慧中學習一二。在「見·遠」欄目中,我們以「空間設計與生活」為題,希望與讀者們共同反思空間如何模塑我們的生活,進而探索空間打造又可以為生活帶來怎樣的可能。我們也感謝其他欄目的作者透過文章分享他們這些年的所思所感。本期《比鄰泥土香》由陳宇輝、賈麗杰、顧曉峰、結香、梁笑媚、繆睫、鄧文嫦編輯,同時感謝所有作者和對本書編輯出版提供幫助的伙伴,讓本期書刊得以面世。
當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的時候,讓我們真切地面對生活,以及我們與萬物的關係吧。
《比鄰泥土香》編委會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