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孟凯
2015年“树合苑”成立了。在合朴农学市集创办人陈孟凯与合朴建筑伙伴孙崇杰的带领下,大家运用朴门(Permaculture)永续生活概念与协力造屋的模式,将原本的钓虾场改建成树合苑。树合苑既是空间也是社群,是生活、共学、创业的基地。
树合苑位于台中市闹区通往高速公路的要道上,面积约 600平方米,最早是一间木材工厂,四十年前因为市区发展人口密集,工厂搬迁至工业区,后来改建为八米高的商场空间出租。原来的承租户是二十四小时经营的钓虾与电子游艺场,于 2014 年离开。此后,出租者希望将空间租给从事环境友善事业的商业组织,但是此地段租金高昂,找到合适的承租者并非易事。当时合朴农学市集已发展七年,累积了一定的友善食农商业经验与互助社群,值得在市区持续发展,后来决定承租此地,以“友善大地、永续环境”为原则,将旧有空间重新规划打造,把自然引进都市。
把问题视为资源的旧屋绿改造
树合苑原本的建筑空间是有四十年历史的铁皮屋,为了改善室内阴暗且闷热不通风、耗费大量能源提供照明与空调等问题,采用了朴门设计,效仿大自然循环的绿改造模式。将单层圆拱铁皮屋顶从中间剪开,改成双层屋顶的太子楼构造,原理是:透过上层暖空气上升,牵引户外冷空气进入下层,形成自然对流。因为台湾夏天吹西南风为主,所以设计上考量到冷空气主要来自西南边户外大树旁的景观水池,如此的朴门建筑设计,好处是“将室内热与湿排出”,而太子楼空间的庭园宛如温室设施,适合种植各种绿色植物。有了自然阳光、风的流动与绿意植栽,整个树合苑变得更加宽敞而明亮!
树合苑改造的挑战很多,例如地面中央有一个深一米五、面积五十五平方米的钓虾池,阻碍动线也增加施工难度。为了把货柜屋放到适切位置,必须拆开屋顶与支撑铁架,使用吊车把货柜屋从空而降至预定位置。一般做法会把钓虾池填平以减少工程的难度,不过具有朴门设计的“把问题视为正面的资源”(Turn problems into solutions)的精神后,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创意产生。后来钓虾池变成绿树包围的下沉式多功能空间,沿着咖啡树旁绿意盎然的“树池书坡”,有一种错落高低的空间感。环顾四周,不难发现涂着青绿色油漆的货柜巧妙地叠置着,搭配序列有致的开窗是空间也是装置艺术,亦是由高处观赏树合苑的好位置。
钓虾场原来的厕所拆除后,下方的化粪池(Septic Tank)也摇身一变成为正面资源。树合苑的屋顶雨水回收系统需要大雨时的溢流出口,化粪池成为雨水回收系统的滞洪池。台湾是多雨的水资源丰沛地区,但如若妥善地截留收集雨水,遇到缺水危机时的可用性就会很高。雨水是天然蒸馏水,理论上很干净,雨水会脏是因为清洗空气与屋顶集雨面(前段水)的关系,所以树合苑的屋顶雨水回收设计,是先将前段水排除,透过屋顶排水系统顺引到贮水桶,搜集“后段水”的蒸馏雨水作为植栽浇灌使用。雨水与阳光透过化粪池上方剪开的屋顶进来,敲除附近水泥地成为室内田园,种植半日照作物例如咖啡、香蕉等。树合苑以实际成功案例,希望能广泛地推广朴门可持续设计原则。
树合苑也打造了都市内不冲水的马桶──生态厕所,兼具省水与制作有机肥功能,其机能与卫生运作原理很简单:如厕后,手动转盘搅拌,搅动大量的木屑、稻草秆等有机物与排泄物混合,吸收排泄物中的水份,减少与空气接触,这样自然不容易产生臭味。排泄物与下方发酵槽中含有菌种的木屑、腐植土充分混合,利用微生物固态发酵原理,半年后就能变成适合植物所需的有机质与养料!
生态厕所以传统“穿斗式”木构建筑设计施作,与合朴志工们群力建造,用传统工具凿榫孔、组装,再合力把墙面立起。孙崇杰道明了协力造屋的精神:“早年乡村没有专业建筑师,都是由在地家族或村子里的居民一起动手,因应当地的气候、习惯、取材兴建房子,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风格。”台湾的 9•21 大地震造成农村大量房屋损毁,许多农民没有经费灾后重建,虽然经济力不足,但是可以运用当地自然取材、居民协力造屋、相互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树合苑借由生态厕所协力造屋来传承这可贵的价值与精神。
带着期许与使命,让废弃钓虾场成为善念聚集的集会所。树合苑像是在都市中实践朴门永续生活的学校,学习善用阳光、空气、水、土等基本元素,从屋顶太子楼到钓虾池的空间安排,做自然有机的空间布局,希望让人有种可持续安身立命的感觉。
想想,一个旧屋绿改造的空间,一个生产者与消费者相遇的场域,一群有缘人共学共老的梦想基地,该怎么取合适的名字?最后想到了“树合苑”!
树合苑三个字,分别表述了成立的核心理念:“树”寓意着生态、自然环境;“合”有团结、合作、聚集能量的意涵;“苑”则是清新、自在、共好的园地。树合苑的谐音像传统民居“四合院”,亦是期许能成为喧嚣都市中的桃花源。
大家一起参与友善食农“生活”
消费不代表“生活”,美好生活需要“参与”。树合苑是个“参与生活”的地方,让来到这里的生活者放下手机,学习黄豆加工、手工皂、染布、煮咖啡、泡茶、养鸡、种菜等等,我们一起透过手作与日常的食衣住行,在树合苑重新找回人与土地、自然的关系。
树合苑致力于建立社群共好,成为一个自利益他的友善食农基地。透过“参与”体现自我价值,关心彼此建立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建立对他人有贡献的“共同体”,进而借由共同体的归属感获得人生幸福。
“第二人生 ”:实践“创生”的幸福园地
树合苑重视“做中学”,经常举办手作课程,邀请有机小农来教消费者制作友善加工的食品和料理,透过手作让消费者更了解有机农业的意义与价值,培养“社群力”的同时,也带动“经济力”。当人们愿意付钱购买安全有机的农产品,才能鼓励更多小农投入有机栽培,生产对土地更友善、对消费者而言也更优质的食材。
经过六年多的摸索与累积,树合苑定位逐渐清晰,即针对“第二人生”群体提供“创生”经济与社会协力的平台。
学员退休后,可以选择在树合苑的第二人生“创生”平台,顺着自己的兴趣与热情,创造幸福“生活”,赋予“生命”意义,够用“生计”收入的三生平衡。以协杠( Slash)方式投入友善食农产业,亲自动手做农产加工,例如:酿造味噌、盐麴、豆腐乳,或是学习做豆浆、豆花、豆腐,手冲(公平贸易)咖啡等。在树合苑,第二人生学员不是以赚钱为第一考量,而是依着兴趣与热情,学习农产加工,创造可持续(有机)农业的附加价值,让生命更精彩丰富。
“第二人生”优先顺序为健康、心情、关系与财务,可持续农业和“第二人生”两者的价值观很类似。透过手作营养又安全的食物照顾个人“健康”;因循着友善环境、服务他人带来好“心情”;过程中将消费者与小农串联起来,形成互惠的“关系”。虽然第二人生不以赚钱为第一考量,贩售专业手作农产也能得到零用金收入。这收入代表社会认可的价值,以及“老有所用,够用就好”的尊严。
树合苑提供多元的农产加工学程(Programs)。以百酿千农为例,由无思农庄技术指导,培养一“百”位手“酿”师,支持一“千”位友善耕种“农”友。树合苑提供符合食品加工安全法规的“加工厨房”与“酿造室”和毕业学员们共同使用,以“联合酿贩所”合作社经济方式共同销售与推广。其他农产加工学程包含百咖万磅、百染千艺、百牧万蛋、百豆千菽与百食千蔬等。
合作社经济:满足生计、生活与生命的社群实践
第二人生不只限于即将退休或退休人士,第二人生注重:
1. 多一点合作共好,少一点竞争比较;
2. 多一点“需要”,少一点“想要”;
3. 亲自动手,以小而慢的方式取回生活的主导权,找回时间的掌控权;
4. 活在当下,追求自己的热情与理想。
树合苑协助团结第二人生学员,借众人力量共同承担风险,以合作社经济方式创造规模分摊固定成本,建立长期稳定的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经济合作,让第二人生伙伴们能创造更多机会与可能性,也让生命更加精彩丰富。
合作社不是“资本”的组成,而是以“人”为主体,然而单靠理念无法形成道德约束力来让大家合作,还需要按部就班的学习,建立合作组织成员的互信。树合苑举办多年的合作学包含:赛局理论(Game Theory)合作学;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 Rule of Order):由下而上集体决策的会议规则;社群货币:促进社群互助合作的通货。
合作学不采用中央权威的老板或主管管理来强制合作,亦不用道德劝说,而是透过赛局课程的体验游戏,让社员体会互助合作与互动的关键,在利己主义的世界中创造双赢。
合作的基础是信任,信任的具体操作须先建立共议决策的议事规则,借由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导入,营造社员彼此尊重的文化、积极的妥协精神、权利的意识与理性的思考。
树合苑是在绿色生态环境里,让生产者与消费者相遇和对话的平台。在树合苑这个大家庭里,伙伴们不仅以合作社经济模式协力创业、共食、共学、激荡,而且有日常的生活互动,树合苑是实践可持续幸福生活的互助园地。在此期许每个人都能致力于个人成长,探索我们的使命,感受真正的自由,齐心协力让生活更美好。祝福大家!
- 陈孟凯 台湾合朴农学市集召集人、树合苑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