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贾丽杰
不确定性是生活的常态,尤其持续了近两年的疫情更加剧了这种“不确定”。危机牵引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诸多深刻的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找寻支撑内在的“确定性”,找寻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区、人与人相互联结的道路。
现代人面对未知和灾难,往往不是把自己放回到生态系统中,而是把我们的安全感置于人定胜天的自信中。而当我们通过有机的适应去重新联结到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系统中,我们更能够在逆境中复原、成长、自我更新。这就是这期专题想要分享的话题:韧性,或者复原力。
专题不强求弄明白“韧性”的学术涵义,而是从自然、文化、人与人的关系、内在力量等不同维度去探索“韧性”。这期专题,我们邀约到五位伙伴与我们分享关于“韧性”的体悟与思考。
首先,我们想分享传统社区如何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做出选择,传统文化、老品种保育和传统的生活方式等在社区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将何去何从。本文作者是社区伙伴农村团队的韦帆,她多次走访贵州流芳村和黄岗村两个侗族村寨,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尝试理解他/她们的视角。面对文化冲击带来的社区问题,我们相信当地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而传统文化正是他/她们的根基和资源。
第二篇是从生态农业内生逻辑和农人内在力量的角度来谈“韧性”,因为生态农业技术的原点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观察与学习,当农人用整全的生命视角去认识农业的自然规律,就可以让很多事自然地发生。编辑在跟月丽约稿时聊起大自然的“韧性”本质这个维度,月丽多年来从事生态农业的体会不断地丰富这个话题的内容,于是一拍即合策划了一期“笃农家共学舍”线上对谈活动,邀请田间学校网络中经验资深的农友郭锐和李立君参与对谈。两位农友在对谈中分享了很多生动的田间观察和生活体验,再加上月丽穿针引线的提问和解读,让整晚的交流充满能量感。在这基础上,月丽精心准备了这篇稿希望与更多农人和朋友分享生态农业的内在逻辑与魅力。
“木兰花开”是在北京城边村的一家基层社工机构,它是很多打工女性在北京的一个“家”,是她们在艰辛生活中可以抱团取暖、互相安慰的心灵港湾。这篇文章的作者丽霞是机构发起人之一,她的生命经历与“木兰花开”交织在一起。文中诸多艰辛,是她和团队这十二年里经历的风风雨雨,也让我们看到打工女性群体真实生活的缩影。丽霞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她在一次次困境突围中不断认识自我,也看到每个个体的力量与价值。她把“木兰”比作小草,小草虽弱小,但有倔强的生命力,它的力量来自大地。
最后两篇文章分别来自日本转型城镇运动的推动者吉田俊郎先生,以及与社区伙伴有多年深厚情谊的泰国P'Nit老师,他们分享了海外网络中的一些“韧性”经验。所谓转型城镇(Transition Town),就是面对石油峰值、气候变化等危机,当地人通过创意和努力,最大化活用当地资源,向永续型社会转型的草根运动。在2011年日本发生“3·11”特大地震灾害后,吉田先生迁居到转型小镇藤野1,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以与自己小小的身量相符的尺度生活”。在藤野,人的创造力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当人发挥出美好的特质,相互信赖、相互帮助,就在创造一种具有韧性的社区生活。P'Nit老师的这篇文章,读来有种内心被慢慢打开的感觉。疫情期间,大部分人通过自我隔离和防御以求自保,人们在一波接一波的疫情中感到无力、沮丧、焦虑、恐慌或者麻木。P'Nit老师是少数有勇气对“苦难”保持敏锐感知和清醒觉察的人。她分享了疫情下的两年自己经验到的深刻内在转化,以及支持社区和他人的疗愈行动。当我们以慈悲的方式对痛苦保持开放时,我们会体验到与所有生命的同在,这份清明的觉察正是疗愈世界的力量。
对编辑团队而言,每一次专题制作都是一次探索之旅的邀约,我们由衷地感谢伙伴与朋友们的真诚分享与信任。借由“韧性”这话题,让我们相互联结在一起,用内在的爱与智慧去迎接我们继续充满不确定的生活。
1. 藤野位于神奈川县,离繁华喧嚣的首都东京55公里,是日本第一座转型城镇。《比邻泥土香》第10期的文章《在转型的小镇呼唤爱》曾介绍藤野的转型故事。
- 贾丽杰 社区伙伴城市团队项目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