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脆弱与坚强之间思考(代序)
如果把时间拨回两年以前,我们能想象到,今天的世界会改变如斯么?
所谓的力量是什么,钢筋水泥是吗?屹立不倒的建筑是吗?让人闻风丧胆的武力是吗?在大自然的伟力跟前,人类的痕迹究竟算什么?也不必提那熔岩、地壳板块移动、风雨雷电、外太空陨石等极端例子了,想想荒漠上日复一日的风化,昼夜不停地被海浪轻拍的海岸线,钟乳洞里亿万年的滴水穿石,答案好像显而易见了。直径不到 200 纳米的冠状病毒,便能把掌握至高科技的人类弄得手忙脚乱、人仰马翻。而我们能否从这大自然的信号中吸取教训,看来还是未知之数。
在《消失的城乡边界线》中,作者高桥博之先生分享道,在 3·11 地震后,渔民跟他说他们并不恨海啸。那是一种因生命与大海深深连结在一起才可获得的感悟。当时有人倡议要在灾区筹建巨型防潮堤,高桥先生却认为这种“建设”虽然可能会为人类带来那么一点安全感(即便在大自然面前是那么多此一举),却会断开陆地与大海的交流,让大海变得贫瘠,进而无法供养人类。当气候变化变得更为猛烈且日常时,高桥先生、日本渔民们的这些思考对我们来说便不再是他方的故事,而是每个人都很可能要面对的生命选择。
在面对逆境、挑战及困难时,我们总希望自己可以更坚强,更能顶住困难,总期待能迎难而上,能尽快在跌倒中爬起身来。究竟这是所谓的复元力呢,还是一种我们拒绝接受变化、狂妄自大的执念?或者换一个角度去问,韧性、复元力与执着、不甘改变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老子教我们上善若水,民间智慧都知道要从善如流,如果我们俯首向大自然、向民间向社区学习,又能获得什么启发?
这一期《比邻泥土香》选择以“韧性”为专题,确实是因为世情的骤变,让我们很想透过伙伴们的文章,了解他们如何思考与应对改变,从他们的人生与生活智慧中学习一二。在“见·远”栏目中,我们以“空间设计与生活”为题,希望与读者们共同反思空间如何模塑我们的生活,进而探索空间打造又可以为生活带来怎样的可能。我们也感谢其他栏目的作者透过文章分享他们这些年的所思所感。本期《比邻泥土香》由陈宇辉、贾丽杰、顾晓峰、结香、梁笑媚、缪睫、邓文嫦编辑,同时感谢所有的作者和对本书编辑出版提供帮助的伙伴,让本期书刊得以面世。
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时候,让我们真切地面对生活,以及我们与万物的关系吧。
《比邻泥土香》编委会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