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12 月3 日,梁少雄與其他七位伙伴一起,踏上了台灣的土地,作為第三屆實習生開始為期兩個月的實習之旅。那一年早些時候,在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工作的少雄帶著家人離開北京,正式進入山西永濟的村莊,開始探索紮根鄉土的人才培養。百事待興的時候,卻要離開團隊跑去台灣兩個月,不免忐忑,下了很多次決心才最終成行。
在台灣宜蘭,賴青松2004 年返鄉發起穀東俱樂部,邀請都市消費者集資預約訂購稻米穀份,自己則開展友善稻米的計劃耕作,建立起都市與鄉村之間互信的連結。慢慢地,眾多熱愛鄉村、友善耕作的新農人聚集一起,生發出各種創意和聯結。少雄兩個月的時間都待在這裏,拜訪了許多的組織和個人,還以自己擅長的北方麵食為契機,通過麵食交流會的方式廣交朋友。
幾年後回頭看,少雄很慶倖自己當初的選擇:「就在那兩個月時間裏,意識和視野都有很大的改變。居然有那麼多年輕人,回到鄉村,通過各種方式開展生態化的探索。從台灣實習回來之後,我就覺得讓我看見了生活,也看見了扎根鄉村的可能。」
實習回來後,少雄帶著團隊建了一棟發酵牀豬舍,希望親身實踐,跟農民推廣生態養殖技術,隨後又改造了一個傳統民居,租了20 年,真正下定決心要待下去,並啟動了陪伴農戶進行生態轉型的工作。
之後的每一年,少雄都會邀請一位元(多出的字!刪去)宜蘭的朋友來跟大家分享他們的實踐,這是一個讓更多大陸伙伴看見台灣的機會,也是一個過程,讓自己當年實習時的伙伴更多理解大陸。2017 年,當賴青松受邀到大陸訪問時,他最想做的就是去看看少雄。在永濟的重逢,讓不同世代的兩位返鄉人百般感慨,在彼此持續的實踐與對照裏收穫了鼓舞。
2019 年春天,台灣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詹于諄成了少雄新一年邀請的分享者,這是於諄第二次踏上永濟的土地。第一次是兩年多前,作為第四屆台灣實習生,于諄在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實習了一個半月。「這是我首次到大陸,打開了我的許多視野,刺激我去思考對應過去的經驗,對自己在台灣的工作,以及發展路徑,產生了新的理解,以及新的行動策略。」于諄總結說。
再次來到永濟,見到闊別已久的朋友,于諄欣喜地發現很多的變化:少雄的團隊建立起來了,愈來愈多的青年留在鄉村。曾經的記憶和情感再次被啟動,彼此的變化也成為相互激勵的力量。不久之後,于諄在台灣並肩工作的伙伴,將作為第五屆台灣實習生,來到于諄實習過的地方,開啟另一輪的實習與對話。
許多的關係,就是在這樣一場又一場的真實相遇中,愈編愈密,一個基於團結的網絡,浮現出愈加鮮活的樣貌。
(摘自《社區伙伴年報 2018-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