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和對話——讓宏觀戰略與社區實踐彼此看到

协作和对话——让宏观战略与社区实践彼此看到

社區伙伴裏扎根基層,始終在推動可持續生活。2017年在北京設立代表處,讓我們有更多機會了解各部門和其他機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思考與實踐,也讓社區實踐的深耕經驗與國家生態文明戰略及相關政策能對接起來。2017-2018年,社區伙伴分別與中華環保聯合會(以下簡稱聯合會)、中國生態文明研究促進會(以下簡稱研促會)合作,就是一起探索生態文明政策在社區落地、實踐的方向,既有城鄉社區環境教育,也有農村社區生態農耕在宏觀層面的跨界對話等等。

一般認為提升環保意識需要認知、情感體驗、環保行動傾向三個過程。然而多年來的環境宣傳教育活動往往是一時一地的,下一次活動又是另外的場景、另外一群人,活動與行動之間也缺少清晰的連接。與聯合會合作的社區環教項目的活動設計,是深化宣傳教育活動的形式,加強與社區的連接。

相比一次性的環教活動,這個項目較為注重延展,有理論和知識的培訓,也有針對前次培訓的實踐活動。如實踐互動環節設計的芽苗菜和酵素製作取得不錯的效果。芽苗菜種植是一種零碳種植方法,在家庭裏可以操作,又方便與鄰里分享經驗。活動後,有的社區自己組織了芽苗菜評比活動;而酵素製作活動後,酵素瓶集中放在居委會,第一個月需要社區骨幹輪流值日來給酵素瓶放氣,並做登記日誌。相比一次性的活動,這類活動還能讓事情繼續發酵,讓社區骨幹與居委會在這個議題上持續合作一段時間。這些設計也讓環境宣傳教育從單純的知識傳播,過渡到行動宣導、身體力行。

在生態文明戰略視角下,生態農耕的多功能愈來愈受到重視。這些多功能的呈現,需要多元群體的參與。

以往的生產者、消費者、教育者等等單一身分的圈子正有所改變,需要多方的互動和合作,協力建立支援農業生態轉型的社會制度體系。作為社會組織,社區伙伴的角色與位置,是通過提高人們認識農業的「多元功能」,支持多元群體實踐、搭建網絡平台,促進對話與合作,推動城鄉互助連結的模式,支持社區為本的實踐與行動。為此,我們與研促會合作,在2017年承辦了「中國生態文明論壇惠州年會」之「鄉村振興•生態農業」分論壇,並以「鄉村振興與農業綠色發展」為主題,全國農業、環保、林業、生態領域方面的專家學者及相關管理部門代表,通過跨領域的交流與對話,增加理解和包容,共同協力可持續生活。

(摘自《社區伙伴年報 2017-2018》)

 

最新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