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布朗族社區的互助學習

西双版纳布朗族社区的互助学习

如同其他社區一樣,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布朗村寨正在面臨外來文化的衝擊,生態環境也愈益惡化。但社區裏的傳統頭人和村民,在過去十年間不斷學習和探索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並以行動回應社區問題,不單重新啟動社區內生的組織,其學習和交流的熱誠,也慢慢把同一文化圈內的村寨串連起來,編織成緊密的互動網絡。

社區伙伴自2003年開始在布朗社區探索可持續的生計方式,恢復社區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推動生態農業,以及探索社區經濟中的文化核心內涵。當前,在與雲南鄉村之眼鄉土文化研究中心和夢南舍可持續社區發展中心的合作中,項目點已從原來一個200人的村寨,擴展至六個自然村寨約3,000人;而跨村的交流平台更廣及西雙版納州西定鄉的18個村寨。

自2013年開始至2017年底,我們支持了布朗村寨六屆年度傳統文化交流會,多年下來已有共60多個布朗村寨參與。在當地政府的允許和支持下,布朗村寨已經發展出他們自己規劃、協調和協作交流的機制。每一屆的交流會都公開給感興趣的村寨申辦,然後在社區之間商議作決定。早在交流會進行前數月,來自不同村寨的「阿章」(布朗語「老師」的意思,是從緬寺中還俗、知識淵博的領頭人、社區代表及緬寺聯絡人)連同前屆有經驗的組織者,會與當屆的主辦村寨開會,共同擬定邀請參加交流會的村寨名單。

2017年舉行的交流會,參加者來自16個村,有超過100名村民。會上大家一起回顧上屆之後的行動,又以社區漫步和案例分享的形式,交流社區經驗;最後制定未來一年的行動方案。年度交流會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發動更多村民參與社區事務,培養能力。除了年度交流會外,村寨之間也經常互相邀請,跨村交流經驗。比如與社區伙伴合作超過十年的章朗村,那裏的頭人和協作者在去年底接待了來自曼佤村的村幹部、頭人、阿章等,通過社區漫步,分享保護樹林和古樹的經驗及面對的挑戰,又向曼佤村提出建議。曼佤村深受啟發,還提出希望組織其他村子交流,為自己村打氣,也可以激勵其他還沒有動起來的村子。

布朗傳統文化交流會把布朗族村寨的關係重新拉近。去年章朗連同濃捧和布朗西定兩個村子,一起修復「大桑康」這個傳統以來三村集中歡度新年的市集,2018年的桑康節,三個村的村民又重新在這裏「趕擺」(傣族的節日大都叫「擺」,如撥水節是擺爽南;趕擺就是參加節日活動)。

其他村與村之間的合作,還包括阿章培訓,為來自各個村的22位阿章提供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今年聚會就傳統過佛教節日「關門節」(農曆6月中,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的共同節日,源於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不殺生的含義有更深入的討論,大家都覺得很有意思。

經過交流會,推動社區參與對布朗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生態保護和發展生態農業、社區內部和跨社區之間的互助等等,形成了綜合的影響。章朗村因為有年輕人參加交流後,分享了保護森林的理念,社區意識到森林是社區的「保護神」,不能因為種茶樹的經濟利益而破壞生態環境,於是組織村民把二十多戶在保護區裏種的茶樹拔掉了。章朗村後來也定了一個規矩:茶園裏不准使用農藥和化肥,影響擴及三千多畝的茶園。曼別村的村民到布朗西定村和曼邁考察茶園時,看到兩村的村民都在茶園裏養雞,就興起了搞生態茶的想法;而現在整個村有超過300畝的種植範圍已禁止使用化肥農藥。

布朗村寨之間建立的網絡,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扎根於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加強社區之間的互助和經驗交流。一個人或一個社區的力量可能很微弱,但是聯合起來便不會孤單,可以在保護生態和追尋可持續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持久、更遠。

(摘自《社區伙伴年報 2017-2018》)

 

最新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