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蔚於田間採了一盆野櫻桃,用以做酵素。(鄉建計劃受訓學員梅璐) |
文 / 宋蔚(社區伙伴支持的青年鄉建人才培養計劃2015-2016年學員)
編按: 回歸土地尊重農業,是人類生存的可持續之本,但現代化和全球化大潮把農村、農民和農業擠到了窘困的牆角,像把大樹的根毀掉而留下花葉來妄求延續大樹生命一樣走絕路。支持可持續農耕和鄉村建設(簡稱〝鄉建〞)是社區伙伴一直的重點項目,多年來在中國大陸支持年青人參與鄉建,支持安排年青人到生態農場實習,讓其有機會走出象牙塔,支持農民開展合作社和生態農業,從中認識和關懷中國底層社會,同時藉此歷練和塑造自我。 社區伙伴支持最新一期的青年參與鄉建計劃於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進行,由合作伙伴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招募並安排13名年青人到山西永濟蒲韓鄉村社區及長春雲鳳農牧合作社實習,參與農耕日常工作,學習農村綜合社區發展經驗和生態農業技術,同時思考城鄉互助的可持續發展路向。 來自遼寧省大連市、今年24歲的宋蔚,雖出身城市,但對生物學和植物的熱愛、對三農問題的興趣和對平等自由社會的追求,引領她走上農學專業,大學期間已經常到農村調研、義教和助辦文娛活動。她是這一期青年鄉建的實習學員,在上述兩個農場合作社及北京國仁綠色聯盟實習,包括學習自然農業養猪法、製造酵素及天然肥料、打理農場、建造猪舍、銷售生態農産品及進行文宣和資料整理工作。 以下是宋蔚親述鄉建實習感悟,展示一個在人人都追逐財富和社會地位的主流社會大潮中,選擇逆流而上的小衆青年的奮進定位──透過參與鄉建實現自身價值。文中並摘錄了她對中國農村未來發展方向的理性思考,文末附加她應社區伙伴之邀錄下的個人自觀札記。 |
人對實現自身價值的需求是本能。在參與鄉建人才培養計劃期間,甚至在過去幾年和未來幾年時間裏,我一直在尋找的,即是自身的價值。
這一年鄉建實習,與土地和植物接觸,磨礪了我的耐心,更饋贈給我了感動。植物的生長是慢的,也是快的:當它們還嫩小時,任你多著急,也不能收穫;而當它們成熟時,却又要懊悔爲什麽沒再精細些照顧它們,不然就能收穫品質更好的瓜果了。不論是種植還是養殖,都是人類在用智慧從大自然中設法取得更多的資源,來滿足自己的衣食住行。在這場遊戲中,前人總結的每一項經驗、産生的每一種技能,都足以讓我們欣喜。從單純的耕種和餵養,到病蟲害防治、搭棚、做圈、農産品加工,我們在與大自然的交流中,也學會了人與人之間的互信與合作。
人才培養計劃實習這一年,不論是在長春雲鳳、山西永濟或北京國仁,都讓我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很多人都是在自己的專業或興趣上孜孜不倦、兢兢業業地學習、工作了許多年,才有了今天一點點的成績。尤其是在鄉建的圈子裏,很多事情的完成,並不是靠一個人、幾天時間就可以,而是許多人耗盡一生也完不成一件事情。在這樣的前提下,就更需要我們沉下心來,扎扎實實地練本事。中國大陸資深鄉建前輩劉老石的五個拼命——拼命讀書,拼命實踐,拼命思考,拼命鍛煉身體,拼命和好人站在一起——正是擁有火熱青春的我們所應該具備的心態和素質。
現如今,在鄉建系統裏,資源、平台是不缺的,知道了人、自然、社會之間的關係後,要解决的就是自我認識和選擇的問題了。身邊有不少同學羡慕我的自由身,鄉建工作的生活形式不像主流社會的工作般限制滿滿,讓我能自由地實踐自己的想法和想做的事;也有老師褒揚我的選擇,放棄主流工作去以魄力創業和追夢。但是,我們是不是也要經常向自己發問:進行鄉村建設,或者說做農業,集體的出路和個人的出路究竟都是在哪裏呢?縱觀現有的做法,我認爲大概有以下這樣幾種類型:
- 構建農民組織推進耕種及社區發展:包含信貸、統購統銷、生態種養、兒童教育、養老等綜合服務。這些發展內容以鄉紳、鄉賢帶動,經過長時間(至少10年)的培育、發酵,方可達到初步成效;一旦有成效,對當地和全社會來說,都具有極大意義。
- 生態農産品種養探索和生産:現時多以單一産品或少數幾種産品爲主,如生態大米、生態豆腐、石磨麵粉。該類型可本土發展,也可外部輔助,周期短,見效快,但容易把農民淪爲單純産品貿易關係下的執行機器。
- 傳統健康産品傳承和開發:如野生蜂蜜、手工紅糖、純釀陳醋。若能找到靠譜的工藝和産品,其文化價值甚高。
- 組織生産者、建造産品流通平臺:對於實力弱小的返鄉青年來說,穩定的銷售平台非常重要。
- 站在消費者角度幫助農戶生産,尋找好的農産品:消費者的組織和訴求能更快速有效地影響到生産者,因爲生産來源於需求。
- 開發農業三産(即農業走向第三産業化):發掘農業文化內涵,如農舍改造、鄉村游學,讓人們到鄉村中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從中學到知識和道理。這是越來越流行的趨勢,操作彈性很大。
- 青年鄉建團隊探索路向,讓抱團取暖,在鄉建道路上走得更穩健。
當然也有其他形式進行鄉村建設的,像山西永濟蒲韓新青年綠色公社骨幹少雄哥一樣培養人才;像韓曄一樣有以建築技術協助鄉村設計營造環保房舍;像劉培一樣在機構裏做青年及合作社等多元化的培育項目;像張孝德老師一樣在高校或研究機構裏做經濟研究……
不論從哪一方面入手,都是在探索、實踐、推廣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都是在追求更加和諧、平衡的生活規則。在資本無孔不入的今天,如何保全我們內心最柔弱的部分,就是心裏渴望純淨和真實地生活的企盼……對於理論知識是渣渣的我來說,只能用如此文藝且矯情的語言來表達我的想法。讓人成爲人,這就是我對自己和對社會最爲關注的東西了,現在是,將來也是。
“不管外界條件、要做的事情如何變化,對你自己和團隊來說,最重要的是你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並且不管在不在這個團隊,也要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麽,並且沉下心來一點點積累沉澱,强大自己、成長自己,這樣團隊才能更好地立足於社會。外界永遠是靠不住的。”
這是一位朋友寫給我的話,我深知,真正實現自我突破,自律學習和鑽研是必經之路。不論是從團隊管理、理論梳理,還是從農業技術、人文情懷,無所不是自身成長帶動團隊成長,由此帶來的價值不言而喻。從現在起,我真正結束了單純的學習階段,未來的路很長,成長是一直都在的。我相信,不斷積累、反思、總結、實踐,勤奮的人,運氣不會太差。
很幸運一路有長春團隊的支持和陪伴,有永濟團隊的指導和關懷,有大學社團好友的關注和鼓勵,還有心愛的人的引領和包容。願:一片初心一片情,一路前行一路歌。
只覺:人生苦短。
我爲自己定下的鄉建人才培養計劃才剛剛開始。
後記:宋蔚應社區伙伴之邀寫下的個人自觀札記
參加鄉建人才培訓爲甚麽是一種“自身價值”的追尋?我的“自身價值”是甚麽?
參加鄉建人才培養計劃,我相信自己能接觸到更多宏觀理論的梳理、眾多鄉建案例和更多活生生的人,這對於我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都是再好不過的機會。我知道自己的半生甚至更多精力,都會用於鄉土社會,自身價值也需在這裏尋找與體現,所以參加培訓的過程,更是回答“我是誰”和“我向何處去”的過程。
我的自身價值,就是在合適的崗位上,最大限度地發揮我的力量,做一顆結實的螺絲釘。但甚麽崗位是真正合適的,我作爲一顆螺絲釘,能够認識、服務於這個社會大機器到什麽程度,還需要繼續探索。
我眼中鄉建工作有何意義?
鄉建工作能够調和城鄉二元結構,化解社會危急;能够組織小農,讓他們團結起來,贏得更多的話語權,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地位;能够喚醒人們麻木的意識,知道應該爭取怎樣的利益和如何爭取利益;能够讓年輕人意識到西方主流意識如過度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等的弊端,從而選擇更正確的人生道路;能够讓更多的人更有尊嚴地生活。
個人來講,鄉建能讓我結識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從而更容易全面了解社會、探索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