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是本地農耕與人的一種新關係

楊焱在貴陽生態農耕市集工作中。(楊焱)

文 / 楊焱(貴陽市烏當區生態農耕市集發展中心創辦人及負責人、前社區伙伴貴州生態農業助理項目官員)

編按:

  作者曾於2010至2014年任職社區伙伴,負責生態農業項目;2014年8月成立貴陽市烏當區生態農耕市集發展中心,註册爲公益機構,宗旨是回歸本地以傳統農業爲基礎的生活價值。主要工作範疇包括:貴陽生態農耕市集、市民教育(環境教育、可持續生活教育)、社區支持農業(CSA)及團購。中心自成立開始,推行搭建貴陽市生態農耕市集平台及“放心厨房”等項目,組織和推動貴陽生態農耕市集發展。

  本文分享了作者建立有關公益機構的源起、過程及機構的成長進展,特別細說了作者如何得益於自身的人脈網絡、客觀條件和同行的協助,令事業順利起步和向前。

+ 擊點放大圖片
楊焱在貴陽生態農耕市集工作中。(楊焱) 2015年的貴陽生態農耕市集一瞥。(貴陽生態農耕市集)
班小芬家養鴿子,然後用鴿子糞來堆肥,用於生態種植。(貴陽生態農耕市集) 班小芬從事生態農耕作業。(貴陽生態農耕市集)
一位印度生態農耕者Jakes探訪班小芬一家,了解他們的生態農耕作業。(貴陽生態農耕市集) 印度生態農耕者Jakes在班小芬的田裏看茶葉生長情況。(貴陽生態農耕市集)

  在社區伙伴貴州項目辦公室五年的生態農業項目經驗,爲我創辦貴陽生態農耕市集鋪墊了很多“關係”。我常常和朋友開玩笑說,“社區伙伴好比一塊田,貴陽生態農耕市集就是這塊田裏滋養出來的本地農耕與市民的一種新關係”。

創辦市集 源於生態農業工作

  2009年,我在貴州瓦窑村(社區伙伴05年-13年生態農業項目點)實習時,貴陽的農夫市集邀請瓦窑村從事生態農業種養殖的農戶參加,希望我可以幫忙協助溝通信息,那是我第一次接觸生態農業。找到那幾戶被邀請的農戶以後,和他們聊生態種養殖的過程,一邊聊,我一邊用大白紙寫成海報,準備帶到市集上做宣傳,讓消費者透過生態種養殖過程的信息和對食品安全的關注,而願意購買農産品來支持這些生態農戶。結果農戶們清洗、整理得水靈靈的生態農産品在市集上賣掉的不到10%。

  2010年底,在北京參加CSA年會的一個論壇上,我看到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常天樂、齊大福熱情的向與會者分發宣傳市集的資料。關注食品安全、關注環境保護、支持生態種植的小農,這就是我對農夫市集的最初認識。可農夫市集這麽好,生態農業這麽好,爲什麽做生態農業的農戶這麽少?生態種植的農産品這麽不好賣呢?特別是農戶告訴我生態種植的蔬菜賣不出去,不被認可時的失望表情,一直縈繞在我心頭。

  接下來的幾年,借著工作和旅行的機會,我曾到訪過不同地方的市集。逛市集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可以吃到各地傳統有特色的生態美食,見到種養殖它們的農戶。2013年,兩個之前工作的生態農業項目點關閉後,我不時的在周末,去到項目點的農戶家串門,幫周圍的朋友代購一些生態農産品。和農戶交流,看到和大多數開展生態種養殖地村莊類似,種給自家吃的會用生態農業的方式;種植來賣的,大家會用現代農業的方式,主要是因爲市場不認可,包括不認爲不用農化可以種出菜、菜的品相不好,消費者不接受……可個別農戶說:我們有爲市場做生態種養殖的基礎,說起是生態種自己吃的,但是田土和田土挨得這兒近,其他田土裏的農化飄過來,農産品受污染也就無法成爲生態農品在市場上銷售。

廣結善緣 扶助新生事業

  2014年,生了女兒之後更關注食品安全。在參加各式各樣的媽媽群時,大家除了分享育兒經之外,最愛的話題就是去放心的農戶家團購農産品,或者諮詢別人,看誰知道哪有安全放心的農産品賣。我也跟大家分享我在其他地方逛市集的見聞,於是一群朋友就說,我們在貴陽組織市集,讓更多的朋友可以分享到安全的農副産品,也讓生態種植的小農種植的農産品有地方賣;我們在市集上還可以認識固定的農戶和他們的生態農産品,認識他們的土地。於是,6月份我們開始行動了,一方面做調研,找到更多的生態農戶;一方面,想辦法開展註册登記。也許是運氣好,在找農戶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之前工作過的伙伴,他們很熱心的幫忙介紹靠譜的農戶或者新農人;註册登記方面,又趕上了貴陽市推動社會組織建設的政策,在以前同事的協助下,我們得以順利註册。

  從2014年8月至今,我們市集共組織34戶生態農戶,在貴陽市大型的生活社區和商業中心舉辦市集90餘場。過程中得到很多消費者的認可和支持,例如:很多消費者會介紹朋友來趕集,把自己認可的農場推薦給市集,甚至還幫忙市集聯繫趕集的場地、到市集來做志願者;很多消費者上午逛市集,下午就和農戶一起下農場了。記得有一個女士喜歡吃市集上的豆腐,一定要去農戶體驗製作過程,回來後她跟我說,我理解你們爲什麽叫農耕市集了,農戶家做一盤豆腐,用自己地裏種出來的黃豆,兩家人幫襯著忙一晚上,這樣製作的豆腐還是村裏過節時必備菜品。

培訓認知 農戶轉化思維

  在做市集的過程中,讓我記憶最深的是來自瓦窑的農戶班小芬一家。2009年,我在瓦窑工作時,她家還不在項目支持的興趣小組中參與生態種養殖,當時的她說,根本不相信生態農業能種出菜;2010年,她家開始養殖蜜蜂,可不知道什麽原因,養得不好,要不就是死了,要不就是飛走了。正在那時,項目組織了一次關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農業的養蜂培訓,她因爲要解决自己遇到的問題,所以全程參與了培訓。在聽老師介紹除草劑會殺死蜜蜂,蜜蜂傳花授粉的功能對於農作物的結實率有直接的影響後,她自己做了蜜蜂授粉對農作物結實率的實驗,看到了蜜蜂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加上養蜂割蜜可以爲家庭增加收入,她開始從不用除草劑和减少農藥的用量來實踐生態農業,接著她也參加了項目組織的一些生態農業技術培訓。她先生羅大哥是個養殖愛好者,今年來,羅大哥養殖鴿子的規模日漸擴大,班小芬就用家裏的鴿子糞結合培訓學到的方法來做堆肥,到目前爲止,她家的田土消化不完,因此根本不需要買化肥。

  籌備市集期間到班小芬家拜訪時,她表示樂意參加市集的原因是:家裏有生態種養殖的基礎,用堆肥、不用除草劑、只有大面積病蟲害爆發時才偶爾用農藥,如果在市集上銷售,一方面可以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一方面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大家都好!可見技術可控,對外需求少,種養殖可以實現內部循環的模式才是適合農村家庭長期堅持的生態農業生産模式。市集協助這樣的農戶推廣農産品、搭建消費者關係,農戶結合自身特點,和消費者一起協商種養殖計劃,達成分享共擔的生産和消費關係,正是她家在走的路。

  雖然有時看到她家的菜沒賣多少,市集結束後又得拖回去,但更多看到的是她兒子也積極支持爸媽的工作。在市集上銷售和配菜的活動讓他們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她家的蔬菜和加工品得到很多消費者的認可,她說會一直堅持下去。

關係斷裂 重新恢復連結

  不斷增加的消費者和像班小芬家這樣的農戶,加上我們都還有其他工作足以支持日常生活開支,所以即便不拿工資,我們也樂意在本地推動市集的發展。不時,也有年輕人跟我聯繫,希望加入市集,我會告訴他,現在我們沒有辦法承擔一個全職人員的工資,所以不能邀請你加入,如果你有興趣,在不耽誤本職學習和工作的前提下,歡迎你來市集做志願者。所以,市集的志願者團隊裏有學生、有全職媽媽等等。大家用不同的方式,爲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奮鬥。在做市集的過程中,我們也得到了其他團隊的支持和幫助,例如:社區伙伴支持我們參加了14年和15年的全國CSA年會;北京有機農夫市集、上海農好農夫市集和樂施會和我們分享了“參與式保障體系(編者按:一種保證産品符合健康及環境友善生産條件的操作)本土化工作坊”;貴陽市和烏當區民政局用項目支持我們開展部分市集活動,政府看到市集的出現在於,能解决消費者購買安全食品難,並為小農生産的生態農産品尋找銷路等民生問題上的價值。

  我們團隊開會常常會說,貴陽之所以有市集,是因爲食品安全問題、環境問題,以及生態農産品供需對接不足。歸根究底,是我們和土地、和農業的關係越來越割裂,市集的目標就是重建消費者、農友和本地農耕的關係。

  這一兩年,國內的基金會蓬勃發展,政策上也鼓勵民間組織的註册,大好的形勢鼓勵了很多對社會問題有敏感性、有公益心的年輕人投入到這個行業。從我個人的經驗看,投入公益事業的方法和形式多種多樣,多了解後選擇適合自己、家人又放心的方式加入,就是妥妥且長久的。

最新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