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隻老鼠種南瓜的繪本故事。(三粒豆) |
資料提供:周婭(廣州三粒豆親子工作室發起人)
文字整理:譚秀貞(社區伙伴傳訊主任)
+ 擊點放大圖片 |
十四隻老鼠種南瓜的繪本故事。(三粒豆) |
在森林故事會上,孩子繪畫和製作森林動物。(三粒豆) |
在森林故事會上,孩子製作的小蠑螈爬上石頭曬太陽。 (三粒豆) |
在森林故事會上,孩子製作的小鳥覓蟲作食。(三粒豆) |
在森林故事會上,孩子製作的小鳥飛上天空。(三粒豆) |
石頭湯故事開講了,用兩條頸巾扭作一個圓圈來作湯鍋。(三粒豆) |
吃、喝、玩、學習和融化在雙親的關愛之中,是小孩子生活的主要內容,如何讓小孩明白可持續生活的內涵,以及如何讓他們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和人與社區和諧共處的重要性,對小孩來說或是艱澀難懂的事情。但在廣州,一個名爲「三粒豆親子工作室」(下稱「三粒豆」)的公益團體,致力透過不同形式的說故事方法,把可持續生活及與大自然和社區和諧共處的訊息,根植於小孩心中,故事訊息簡明易懂,更趣味盎然。
透過說故事展示可持續生活訊息
三粒豆以多元藝術手法開展親子故事會,嘗試將城市可持續生活的議題融入故事會活動中。說故事的手法例如是選擇坊間的故事繪本,然後把繪本內容與可持續生活的議題結合來解讀故事;也以遊戲、集體繪畫、戲劇或音樂的方式講故事,以藝術手法營造安全、好玩和有趣的氣氛,讓參與的小孩能關注當下,獲得不同的感受和體驗。社區伙伴資助三粒豆的活動營運,支持他們向孩子及家長推廣可持續生活的訊息。
三粒豆視講故事本身爲一種從知識、情感、行動出發的公衆教育和社會倡導方式,不僅是對孩子,更是通過家長的參與,讓議題走入家庭,而許多故事的題材又與食物有關。以下就是三個饒具趣味的故事例子。
十四隻老鼠種南瓜
這個故事來自一個兒童繪本──《十四隻老鼠種南瓜》。老鼠們從播下一粒種子開始,每天耐心守候、呵護幼小的南瓜苗,跟南瓜談天閒聊,與南瓜共同面對風雨,終於迎來收穫季,能與大自然、與家人共同分享豐盛南瓜宴。吃甚麽,怎麽吃,和誰一起吃,暗含著我們對個人生活和家庭的態度,對本土文化和傳統的堅守。《十四隻老鼠種南瓜》讓我們看到一個大家庭,所有的人都在齊心協力做一件事情,是如此美好。故事會後,三粒豆也贈送孩子南瓜種子,讓他們帶回家用心種植,細心觀察。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加插了有趣的開場熱身。首先跟孩子玩有關植物生長的戲劇,然後才開始講讀此繪本故事。
小蠑螈回歸森林
這是一個在「森林故事會」上,小孩一起參與創作的故事──森林裏的聲音來自每個孩子的演繹,森林裏的動物來自每個小朋友現場的繪畫創作,即興演繹有關人與大自然相處的故事。小男孩由森林裏帶回一隻蠑螈回家,透過媽媽的引導,他想好了小蠑螈該睡哪裏、在哪裏玩、吃甚麽,又邀請其他的小蠑螈、小鳥、牛蛙等一同前來,陪蠑螈玩耍。到最後,他想像自己的房間沒有屋頂,並且長滿樹木,他就跟蠑螈一起睡在星空下,嬉戲在池塘邊,讓小鳥再次自由自在地飛翔……這裏,看到小朋友從對一隻小蠑螈的關愛,如何一步步認識一整片森林的故事。
和尚煮石頭湯
這是一個人與人之間互相分享和付出的故事──三個和尚來到一個飽經苦難的村莊,村民們長年在艱難歲月中煎熬,心腸變得堅硬,不願接納任何人,也非常吝嗇。和尚們討不到食物,就用石頭來煮湯,村民們一個個開始好奇起來。當和尚說,石頭也能煮湯,但是需要更大的鍋,開始有人嚷嚷:「我家有!」和尚又想加點胡椒,繼續有人喊道,「我家有!」因爲大家都想嘗嘗石頭煮的湯,村民們就這麽不知不覺地每人都付出了很多,最終全村的人跟和尚們一起享受美食宴席。村民們也更明白了付出越多,回報越多的道理。
講故事的形式活潑,而且有跟孩子互動的情節,讓孩子參與創造故事內容。故事首先以「豐收舞」的舞蹈開場,然後孩子們用彩筆劃出自己種植的食物。在講石頭湯的故事時,他們繪畫的食物參與到煮石頭湯的故事情節裏。
這樣的一點一滴,已然潤澤小孩的心靈,讓他們嘗試體味食物與大自然的關係、大自然的趣味和可愛,以及人際間和諧共處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