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家鄉 不一樣的我

同样的家乡  不一样的我

2019 年6 月,阿玨在環保組織集思的一年項目實習即將結束,計劃回到老家廣西來賓桐嶺村拍攝一套短片,記錄自己的家鄉和爸爸的農場,作為項目實踐。隨行的是擅長拍攝的專案負責人唐唐。

阿玨是一位95後,2018 年畢業於成都大學。跟其他青年人一樣,對自己,對生活,對社會充滿想像和期盼,一旦找到生活的焦點,引發了存在感,莫不投注熱情。阿玨在大學時期開始關注環保、反省生活,畢業後加入了集思。

集思作為培育青年參與社區環保行動的社會組織,2018 年選了食物和物品這兩個緊貼青年生活的話題,啟動「食與物的溯源故事」青年可持續生活傳播項目,並以新媒體為傳播策略,引起了青年人的關注。阿玨參與成為項目實習生,跟集思的300 人青年社群,一起探討可持續生活,尋找踐行可能。可是,理工科背景的阿玨要學習、參與線上線下傳播,在第一個季度感到很迷茫,但因為先行者分享經驗,同路人彼此鼓勵,心裏漸漸有了力量。

阿玨跟隨項目團隊透過拍攝、媒體記錄,把可持續生活理念和實踐經驗在不同的視頻平台、微信公號等傳播,網絡日益擴展 。她不僅接觸到一些有意思的生活方式,比如探索環保洗滌劑、堆肥,也考察了成都周邊帶有旅遊、文創性質的有機農業綜合體……引發了她對可持續生活更多的反思與想像。

說來也巧,阿玨到成都讀大學的那一年,在柳州事業有成的爸爸也開啟了一份新事業——回桐嶺村做生態農業,幫助村民脫貧,保護家鄉河流。可是五年來,父女倆各自忙碌,很少溝通。後來因為實習的緣故,阿玨和同事們聊起生態農業,有疑問時會問在老家做農業的爸爸,兩根線竟不自覺地因農業深度相連。原來,父親一直期待畢業後的女兒能回到柳州工作;而阿玨呢,受到集思實習的啟發,有了一個想法——把爸爸的農場開拓為遊學點,吸引青年人到她的家鄉、她家的農場,以有趣的方式體驗當地生活,探索可持續生活的方式。

阿玨和唐唐在桐嶺待了三天。阿玨的爸爸開車帶她們去實地感受他的規劃,幾萬畝的農地,種著水稻、火龍果、菜,還有荷塘和小龍蝦,這是阿玨第一次完整地聽了爸爸的構思。「瞬間覺得好棒,爸爸其實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回到成都後,唐唐完成了一個5分鐘的短片《同樣的家鄉,不一樣的我》,旁白是阿玨,她講述了愛吃的家鄉傳統食物水圓,和對家鄉環境問題的觀察。阿玨發給爸爸看,「他說挺好的,第一次知道我這麼瞭解自己的家。」

阿玨說,未來這個遊學點要和集思一起做。在阿玨的想像裏,未來到這個遊學點體驗的人會發展出適合自己的可持續生活方式。

(摘自《社區伙伴年報 2018-2019》)

 

最新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