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們對於自己生活所在的地方與空間,有時候會太過於習以為常,甚至會忽略了其存在,就像我們忽略了每時每刻都在呼吸的空氣那樣。
對於不少現代人來說,我們生活的空間好像已是命定了的模樣。小至居室的間隔設計、社區的佈局,大至城市的設計、道路的規劃,全都被設計規劃好,不容置喙。但想深一層,也許現實有更多的可能性:動手做個小傢俱,重新佈局室內空間,參與社區花園的設計與營造等,都是我們可以參與到空間設計的入口。如果這過程能更好地向大自然學習,並和社區社群的朋友共同參與,那我們的生活或許會有很不一樣的改變與提升。
這一期的見遠以「空間設計與生活」為題,邀請多位朋友與我們分享他們在空間設計裏的探索與思考。在北京蓋婭設計創始人高健的訪談中,我們了解到參與式設計、生態設計等理念如何發展與演變,泰山與他的伙伴如何把相關理念應用在他們的社會企業當中。在另一篇訪談裏,田蕾、甘傳與郭子怡老師從「在地計劃」的探索中,聊到鄉村營造的種種經驗,也深刻討論到村民、設計師與社區工作者在當中的角色與學習。
陳孟凱老師是合樸農學市集的創始人,他的文章為我們分享了一個由老舊釣蝦場改造而成的社群活動中心「樹合苑」的經驗,並展示了樸門永續與社群發展的理念如何透過空間來呈現。楊向若與王慈航走訪了珠三角的一個民居,從主人家身上體會到文化與生態視角如何在一般的民房中像神奇的花朵般長起來。最後,原來在建築事務所工作的阿樂與我們分享,近年他積極參與香港南涌的生態社區建設,並與伙伴們摸索自然物料在建築上的應用,以及過程中的身心體會。
不管是在草原、山嶺還是海邊,人類的祖先大部分時間都能從大自然裏汲取養分與智慧,營造自己的生活空間。希望未來我們可以有更多有趣的探索,構建出各式各樣讓我們可以樂在其中的可持續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