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牛仔(左)與妻子阿默在展銷他們的廢棄改造家居用品。 |
文 / 李文新(社區伙伴於四川成都的伙伴機構、成都高新區萬市自然教育中心工作人員,負責組織農場體驗、自然體驗等自然教育活動)
(本文大小標題乃社區伙伴編輯加插)
編按: 2016年1月5-14日,作者參加了由社區伙伴四川辦公室統籌的台灣社區營造交流團,考察內容主要圍繞城市和農村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如何促進生態友善和社區治理,以及城市和農村社區的互助合作,在主流經濟發展模式以外開闢另一條生活之道。十天左右的行程中,參訪了約十二個訪點,包括福利協會、生態社區、社區營造中心、市集、社區厨房、社區發展組織,以及在台灣頗聞名的舊物改造工坊和品店“阿默的家”。本文是作者記述參訪心得,分享所見所聞,尤其在“阿默的家”的觀察和體會,從而反思現代社會的消費文化。 |
物是什麽?物以不同形象不同角色進入我們的生命中,滿足著我們的不同需求。碗和筷子是物,我們需要工具來盛裝食物,再將食物送入口中,滿足口腹之欲;衣服是物,我們需要衣物蔽體;手機是物,方便我們與人溝通。這是我們對物的實際需求。
對物需求失控,全速消耗資源
社會在發展,對物的需求層次也在遞增。物不僅要滿足甚至超出了我們的實際生活需求,還得跟上我們不斷膨脹的欲望,又或同社會地位掛鈎。我們需要用不同樣式的食具去布置餐桌、或者根據心情選擇食具;需要購買當季新款或代表一定社會地位的衣物;需要更換有著更多功能的手機,滿足快節奏的工作和娛樂生活……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人們對物的需求似乎開始失控,毫無節制地消費,用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替換物品,用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著地球資源。
不過在這個時空中,有這樣一些人,用樸素而堅定的行動,代表著與消費主義截然不同的立場和態度。今年1月份,有幸跟隨社區伙伴四川辦公室舉辦的台灣社區營造交流團,到台灣學習和交流。期間拜訪了台灣不同的社區機構,在了解和學習社區營造的過程,對物和消費觀念也有著更新的認識。
經濟發展,也可資源友善
社區的經濟發展不一定全是資源索取式的模式。1999年921地震後,需要重建的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生態社區,在當地水保局、林務局、縣政府等公部門的輔導和陪伴下,將危機變轉機。災後社區資源調查中,發現桃米社區有著其他鄉鎮比不上的生態資源——青蛙、蜻蜓、鳥類等生物物種非常豐富,桃米社區利用這些當地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進行社區産業轉型,發展成爲兼具經濟、生態、文化、生活、觀光之本土生態村。桃米社區培養當地人成爲社區生態環境解說員、開展生態旅游、經營民宿和鄉村風味餐廳……生態産業經濟化,在保護當地生態資源的同時,也促進了桃米社區的生態經濟發展。
還有用樸門永續設計原則,將沒落的釣蝦場改造成了綠建築的樹合苑,是一個多功能的環保活動空間,這空間也採用了環境友善與經濟發展的雙贏思想。樹代表綠意盎然的樸門生態;合代表理念社群合作的伙伴;苑代表時間成長的園地。樹合苑經過一年的打造,帶著“問題就是機會,有願就有力”的態度,在釣蝦場本身的空間構造上進行合理設計,使建築和環境成爲一個有機整體。
原有的釣蝦池,現在成爲了樹合苑産品的陳列場地,陳列著合樸農學市集的産品。合理規劃和設計空間,節約了重填蝦池需要消耗的資源。釣蝦場原有的厠所區域被拆掉墻壁後,留下了如何改造厠所下水道的難題。按照一般的處理方式是直接用水泥回填。而樹合苑利用下水道的特性,將其改造成了一個綠空間生態池。生態池裏放置了木炭淨化水質,養著小魚和水生植物。生態池正上方的屋頂位置特意開了一處天窗,增加了室內採光和通風。下雨時,生態池正好可以盛接從天窗落入室內的雨水。搜集到的過多雨水,則可以通過下水管道排出,保持生態池水量的穩定,避免池水外溢。
舊屋綠改造的樹合苑對待生活的態度上,也帶來了更多的啓示。還記得當時在樹合苑的時候,大家一起學做豆花,午餐前聽孟凱老師念感恩詞……能够感受到,這裏更多的是生活方式的呈現。“物”是生活方式的載體,融入其中,而非消費主義中滿足購買欲的“物”。我們對“物”傾注了情感,“物”也因此有了意義。這裏售賣産品,但却沒有强調消費。這裏的雨林咖啡,會讓你關注公平貿易和雨林保護。這裏的豆腐,會讓你關注轉基因問題和原生種子的保護。
物我關係,猶如婚姻
爲什麽再多的消費也無法滿足內心無節制的需求。我想下面這段話也給出了一種答案。“所謂‘過生活’,不是指單一性的消費,更不是消費的越多、消費力越好、消費單價越高,就等同於擁有美好的快樂。生活,需要透過‘參與’,才能讓人重新找回幸福的感動”(摘自合樸農學市集網站)。
物和我們的關係,似乎和婚姻關係有著一些相同之處。物和囤積者的關係,是互相牽累、滯留不前、渾渾噩噩的婚姻。物和浪費者的關係,是曇花一現的婚姻。物和惜物者的關係,是相濡以沫、舉案齊眉、白頭偕老的婚姻。
台灣之行其中一站,是阿默的家,是一個專門製造和銷售廢物再造産品的著名家庭。在這裏遇見阿默和赤牛仔這對伉儷,他們和家裏的改造物,就正如上面所說的第三種關係。他們惜物愛物之心,在「施雜貨」(阿默家經營的售賣店)的每個改造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舊物改造,從不輕鬆
赤牛仔之前是做「黑手」的,即汽修一類的工廠技術人員,因爲工作關係會接觸到機械上的油漬,常常會把手弄黑,在台灣稱之爲黑手。他在汽車修配廠與汽車零件打交道,所以赤牛仔作品的原材料很多是來自於汽車廢材。刹車盤、避震器彈簧、雨刷杆、排氣管、變速箱齒輪、汽車平衡杆、汽車鋼板、廢鐵片、椰子殼、絲瓜絡、竹子、木頭……這樣不受重視的邊角料、廢棄物,在赤牛仔的巧手打造、阿默的舊物改造下,巧妙的融入施雜貨這個充滿試驗性的多功能空間。被風吹倒的樹木和汽車鋼板可以做成桌子;汽車刹車盤、避震器彈簧、雨刷杆結合藤枕,變成燈具;離合器壓板成了時鐘;上樓的扶手用汽車廢材焊成的;別人淘汰的木頭,可以用來搭建置物架、裝飾吧台;廢油,可以做成清潔皂……每個改造物因爲兩人的用心生活而變得有溫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發的有生命力。
對舊物的改造從來不是件輕鬆活,至少我是這樣認爲。舊的木頭傢具,需要將木頭外面的漆打磨掉,才能獲得原木本色。這個過程繁瑣耗時,不是真正喜歡的人,很難有耐心堅持做完。但是阿默和赤牛仔却能在其中獲得生命重生的喜悅。兩人皆爲惜物之人,將廢棄物再利用,享受物所帶來的滿足和快樂,却不爲物所累。我想,人和物關係的最高境界也不過如此吧。
物資來之不易,絲縷物力維艱
如何確定與你共度一生的另一半?有人說,問問自己,是否願意爲了他/她,放棄以後可能遇到更好的那個人。同樣,選擇一件物品之前,不妨想想,是否願意爲了這件物品,放棄以後可能遇到更好的那件物品。古人云(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和物品相處時,請珍惜對待,物盡其用。一件物品不要了,想想是否可以像阿默和赤牛仔兩人那樣加以利用,又或者讓給更需要它的人,讓它充分發揮作用,而不是隨意扔掉、淘汰。
如果大家對物的出入都有一個思考的話,相信世界上的物品都可以好好被珍惜被使用,地球上的資源也不會被過多的開發和利用了。
珍惜物資,珍惜自己
在阿默家裏,我買了《黑手玩家》這本書。作者阿默在扉頁中寫下了一句話送給我:“珍惜物資,就是珍惜自己”。同樣的一句話,也送給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