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吉田俊郎 翻譯 | 殷毅
很顯然,2011年3月11日侵襲日本的東北大震災與福島核電站爆炸事故,是促使日本人從各個角度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審視的重要契機。在那之前,我們以為自己已經發現,如果社會不做出改變,那麼地球絕對不可能持續發展,與此相應人類也無法持續,因而想要發動社會變革,並且採取了行動。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上述事件使我清楚地認識到,之前我們並沒有認真努力,或者說我們的行動還不夠充分。
我們隨意揮霍電力,不去弄清楚電是用什麼方式生產出來的;優先選擇便利的生活(而不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網路上訂購的商品很快就送到家中;而我們使用的化石燃料也是有限的資源......我們對這樣的系統不抱任何疑問地生活著。
災難之後,我遷居到東京以外自然環境豐富的地方,改變生活方式,開始一天一天用雙手創造自己的生活。具體來說,就是自己吃的食材自己種植;自己用的能源自己生產;自己居住的房子也和木匠師傅一起建造。
我開始以與自己小小的身量相符的尺度生活。
可是,「僅憑這樣遠遠不夠,根本不可能成為可持續的社會」——這個想法充斥著我的腦海。我認為為了地球和人類社會能夠生存下去,為了自己未來的孩子們今後能足以幸福地生活,我們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這些事情可以大略分為兩個方面。
一方面,踐行儘量不給自然增添負擔的生活方式,同時讓大家看到,這種生活並不需要勉強忍耐,而是能夠快快樂樂過下去的,是可能實現的。
另一方面,不單單是靠自己一個人努力,要與在同一地區的人們或抱有相同想法的人們共同努力、相互支持、相互幫助、一起成長。
我還認為,在迎接大轉變時代到來之際,我們只有這一條路可走。
「韌性」這個詞,從意象上來說,有彈簧墊的感覺。當某種巨大的力量從外部施加而來,它像彈簧墊一樣,作為緩衝材料來緩和壓力,能起到減少衝擊的作用。它是社區這樣的地區團體在發生大問題時,大家聚集起來相互幫助、互相出謀劃策,度過危機的一種印象。
「韌性」為什麼會產生呢?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這個問題在我的腦海裏閃現出來。在自然界中,生態系統為了存續下去,一定是萬物各司其職,相互補充,其整體就是恢復的力量吧。與此相仿,在人類世界,當發生嚴重問題時,人們也會將彼此的技能、智慧、愛凝聚在一起,成為從頭再來的力量。
我們要將大家各自擁有的技能、智慧、愛放在一起進行作業,不過這些技能、智慧和愛如果不在日常就進行磨練,那在發生問題的時候也有可能發揮不出來。所以,我們平時就有提高個人生存技能、智慧的必要。
可現代社會丟棄了這件事,而把時間和注意力集中了在賺錢上。
在轉型運動中,社區正在培育這些技能、智慧以及深刻的洞察力和愛,從而提高「韌性」。也許正因為如此,我有了將一生傾注在這個運動中的想法。
可能這就是轉型的魅力。
先來簡單說明一下日本的轉型運動。
轉型城鎮在日本始於2008年,事情開始的契機緣於原來和我一起學習過樸門永續的伙伴之一——曾經住在英國蘇格蘭生態家園芬德霍恩(Findhorn)的榎本英剛先生,他邀請我和另兩個同期同學一起去聽在芬德霍恩宣導該運動的羅布·霍普金斯(Rob Hopkins)先生的演講。
具體行動是從榎本先生歸國後居住的藤野和我的居住地——同屬神奈川縣的葉山,以及東京郊外的小金井這三個地方開始的。
與此同時,我們創立了以在日本普及轉型運動為目的的「NPO法人轉型城鎮·日本」。眨眼之間,轉型運動在日本廣泛傳播,目前約有70個地方在進行活動。
其中尤為活躍的,在世界多個國家都為人所知的藤野,是華德福學園和日本樸門永續中心的所在地,那是一個具備華德福和樸門永續理念且將之付諸實踐的人們居住的地區。
我將把這個地區的情況作為「韌性」得到提高的案例來進行介紹。
包括榎本先生在內的核心成員們著手轉型城鎮藤野的建設沒過多久,以能源自給自足為目的的「藤野電力」與社區貨幣——「萬屋」就開始運營了。「萬屋」是有350個家庭、大約500人參加的帳本式社區貨幣。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時相互幫助,以這個服務來進行交換,並按商定的金額,以與法定貨幣「円」完全沒有關係的「萬」為單位,在帳本上進行登記。提供服務方是正數,接受服務方是負數。
這是一個即便是負數也能繼續使用的系統。大家並不覺得負數的人不好,而是認為負數的人激發出了本地區擅長的事情,對地區做出了貢獻——「萬屋」以這樣的思維方式進行運營。
加入這個社區貨幣的條件只有一個——必須聽取這個系統以何為重,以及該社區貨幣是以相互幫助為志願和目標的說明,否則不能入會。
入會後,人們首先要把看起來能夠為地區做出貢獻的事(自己能做的、拿手的事情),和希望別人為自己做的事寫下來進行提交。大家可以在網路上看到會員各自能做的事、需要別人做的事的清單。
根據運營規則,交換通常利用郵件組來進行,通過向郵件組報告投入服務的人最終是什麼樣,可以讓社區成員了解到相關情況。
社區成員中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交換,我來舉幾個例子。
一種是,「沒有去車站的公共汽車,是否有人在這個時間去車站?請送我到車站」之類;
其次,「我有個不用了的不銹鋼鍋,有沒有人要用?」像這樣的交換也頻繁進行著;
第三,「我家門口有個很大的蜂巢,有沒有人能幫忙清除掉?」這種情況的結果是附近會趕蜂的人去幫忙把蜂巢清理掉了。
能夠切切實實地感受到,由社區貨幣而產生聯結、進行相互交換的社區,已經具有了相當的「韌性」。有的地區擁有十年,還有的地區擁有著20年以上使用這個系統的實際成果。
再舉一個轉型運動對提高「韌性」有幫助的例子。
轉型運動的特徵是三個H(Head, Heart, Hands),重視頭腦與心靈、身體的平衡。腦處理資訊、進行思考;心是指內心;身是指實際具體地使用身體創造事物。
心的轉型對於提高「韌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具體來說,在開會的時候,我們會先請所有人用簡短的話說說現在自己(內心、環境等)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通過了解同伴現在的狀態和心情,從而能夠相互支持,這是我們的目的。
除此之外,會議不僅僅是為了做什麼事而舉行的行動會議(「Doing meeting」),還會召開存在會議(「Being meeting」自己真實的樣子、存在),這是我們以通過關懷彼此的內心來預防燃盡症候群為目的,一直做到現在的事情。我覺得它是轉型運動能夠至今為止長期持續的重要原因。
有人說在社會中為了生存要竭盡全力,但我覺得他們也許是被為了生存而竭盡全力賺錢的幻想囚禁了。為了生存而賺錢是他們的第一目的,賺錢這件事不知不覺成了目標。拼命活著,卻忽略了享受生活,是非常悲哀的。生活在帶給人們這樣認知的現代社會,多數人都非常痛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找從這個輪回(為了生存賺錢,不賺錢就活不下去)中解脫出來的道路。
我感覺,「韌性」的要素之一是多樣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沒有多樣的個性和個體,就應對不了巨大的危機和風險。如果大家都是相同的,即便有想法、技術、經驗,也擴展不出更多的可能性,無法與出現的問題相抗衡。多樣性不就是生命所擁有的,活下去的本能嗎?因為有多樣性,所以能夠處理各種問題。如果是單一狀態的話,那就一損俱損了。所以我認為,如果一個社會不重視多樣性,那它就是不堪一擊的,絕對談不上有「韌性」。
在日本,由於2011年東北大震災的經歷以及近幾年的新冠病毒疫情,想要大幅度改變生活方式的人明顯增加了。辭掉都市的工作,移居到鄉村的人越來越多。
舉一個與「韌性」相關的例子。從2011年的東北大震災逃離出來移居到九州阿蘇地區的人們,在五年後的2016年被烈度6級的熊本地震襲擊,本地居民有的房子倒了,有的屋頂塌了,之後的大雨又把泥沙沖進屋內。那時,移居過來的伙伴們沒有去避難,而是幫本地居民搬運泥沙、收拾房屋、收集食材等,一直進行著志願者活動。他們自己也受災了,但是曾經戰勝了巨大困難的他們在為幫助其他受困的人而行動。
人類真的是太堅強了,太美好了,我深深感到欽佩。
在日本,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的過度開發,因集中性暴雨引起的泥石流災害和大型颱風等造成的受災情況近年來越來越嚴重。
在這樣的狀況下,地區的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繫,互相信賴,共同致力於地區的課題,相互幫助,生活下去。我覺得這才是真正必要的,提高地區「韌性」的關鍵所在。
- 吉田俊郎 轉型城鎮日本NPO法人共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