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怡樺 陳郁玲
在現代知識體系下,人類對經濟的想像是「獨立」的,表面上看它與生態毫不相干。但究根問底,經濟活動的基礎是大自然,是大自然給予我們賴以為生的空氣、能源、食物......試著重新想像在關照自然的前提下,我們與其他物種共同而又別樣的經濟會是什麼樣?我們如何能讓經濟為人類也為地球服務?《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邁向幸福經濟共同體的倫理行動指南》1提供了世界各地對經濟的不同想像、思考與案例,展現了世界各地的社區如何通過小規模的改變來創建更有道德的經濟,同時政府和企業又如何支持社區的行動。本文作者陳怡樺和陳郁玲與我們分享了她們對本書的思考、感悟,以及目睹合作經濟的一段生動經歷。
奪回經濟
「人們奪回經濟,讓它為社會與環境服務,在探索人們奪回經濟的方式時,發現人們深入地思考一些共同的關懷,包括我們如何生存得好?我們如何分配剩餘?我們尋求好好存活之時,如何應對他人?我們消耗了什麼?我們如何照料我們共有的資源?我們如何投資未來?」作者在導論裏開宗明義地提問。
奪回工作:我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何謂幸福?
奪回商業:在資本主義企業中,員工付出大量時間與心力,自然環境也付出代價,絕大多數的利潤卻都進入老闆的私人口袋,這樣的剩餘分配方式合理嗎?是否有其他選項?
奪回市場:在市場上,除了價格以外是否還有其他值得考慮的事情?我們的消費習慣如何影響他人與環境?
奪回財產:我們消耗了什麼資源?我們如何維護地球棲息地與其他共有資源?
奪回金融:金融部門掌握了大量社會財富,然而今日其運作更像是個巨型賭場,而非我們財富的守護者,我們該如何改造金融,使其投資於我們共同的未來?
為什麼要奪回經濟
隨著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許多人的生活因此改變了,強調競爭、利益最大化的資本主義發展過程,帶來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財富的分配不均。回望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期的景況,至今依然沒有太多的改變,甚至演變或許更劇。「平等」是當時所有朝城市奔去成為工人的人們最深的企盼,豈料,階級、貧富差距愈發劇烈;工業革命帶來的財富沒有公平合理地分配,絕大部分直接進了有產階級的口袋,廣大的工人苦不堪言,生活更窘迫不堪。
也許正如同書中的描述,「商業機構是生產與交換商品和服務的組織。對某些人而言,商業機構是豐厚個人報酬的來源,但對其他人而言,這是個受苦和受壓迫的場域——一個充滿剝削的地方。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商業機構只是一個工作和謀生的地方,一個索要他們清醒時最美好時光的環境。」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合作運動在英國成形。在英格蘭北方的羅奇代爾(Rochdale)小鎮,28位紡織工人前後花了三年時間,於1884年12月成立了「羅奇代爾公平先驅社」(Rochdale Society of Equitable Pioneers)。自此合作運動在英國紮根,並開枝散葉至今。
回到「奪回經濟」這個主題,誠如導言的標題,為什麼是現在?本書中提到其中一個說法:現代人普遍正在經歷漫長的工時和工作天數損害生活品質和健康的狀況;就算收入增加,幸福感並不會提升,反而下降。工作佔去了多數人的生活中很大的比例,如何有意義且愉快地勞動,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作為一個信奉合作經濟的人,一頁翻過一頁試圖尋找答案的同時,心裏浮出曾經採訪過的故事,以回應第三章「分配剩餘」的主題。
「我們都不想當老闆」
1995年,國際合作聯盟(又稱國際合作社聯盟,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lliance)在英國曼徹斯特舉行的第31屆會員大會中,確立了現今通行全球的《合作七大原則》;同時也確認:「合作社為人們自願結合的自治團體,運用共同所有與民主掌控的『事業』,以實現共同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的需求與期望」。
2016年的一趟採訪,其中一站到了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這個故事要從當時由五位女性組成的Belfast Cleaning Society(簡寫為「BCS」)開始說起。2012年5月,BCS是北愛爾蘭第一個立案的勞動合作社。時至今日,讓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在場的四位社員聊起那次賺了錢的「分配」和「沒有老闆」。
「合作社的穩定大於個人的分紅獎金。」社員Alice談起2015年耶誕節前的例會。「我們一共有多少錢?」大家問負責財務的Alice。「付完這個月的薪水,繳完稅,買完清潔耗材和待添購的辦公設備,還有2000英鎊的淨盈利!」Alice一邊查帳一邊向大家報告。「我們太厲害了!來辦個Party,分獎金吧!」大家在現場一陣歡呼中七嘴八舌。最後的決議是,保留1400英鎊放回公共基金作為未來的備用金,每個人獲得100英鎊的獎金。對BCS的社員而言,社員既是擁有者(Owner),也是勞動者(Worker),也是理事(Director)。理事主席每年改選,Teresa是現任的理事主席(Chairman)。Alice連忙說:「是Chairwoman!」
工作有潛力成為快樂和意義的來源,但工作也可能是乏味的苦差事,可以是重複的、耗費體力的,而且低薪到幾乎不足以糊口,甚至可以接管人們的生活。
BCS一直是Living Wage(生活工資)的倡議者與實踐者。2016年4月,英國政府將基本薪資調整為每小時7.2英鎊,但早在2月之前,BCS經討論後決議時薪為7.85英鎊。「合理的薪資,讓社員更有自信。」7.85英鎊的時薪水準,高於當時的國家規定。曾在清潔公司任職的Teresa談到,以前的工作很多,薪水卻很差,而今和家人或親友談到自己的工作時,更有信心。此外,BCS的每週保證工時為16小時,但根據業務量,通常是25至30小時。
BCS的試用期為六個月,成為正式社員前的身份是僱員,薪水與社員相同。社員必須參與例行會議,協助宣傳工作如上街發傳單等。「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一起分擔所有工作,權益和義務都是保障。」採訪過程中,Alice重複了許多次。對BCS而言,「一人一票、人人均權」是合作社的根本精神,而每個人的聲音都有同樣的價值。「我們都不想當老闆,也不想管人。我們也不想將成員分類,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擁有一樣的權利。每個人都是社員,沒有僱員。」年紀最小的Josephine說得很堅定。2016年起,BCS決議,六個月的試用期後,不願意成為社員則無法續聘,且只有社員能分配結餘獎金。Alice又說:「我們希望真正做到共同決策,沒有分別。」「有些伙伴只想工作拿到該賺的錢就好,不想參與社務。他們都是很好的僱員,但我們更需要的是能一起投入事業體營運的社員。」Josephine有點惋惜。
2014年加入BCS的Teresa是一位撫養七個孩子的職業婦女。「我很享受成為社員,很享受和大家一起工作,我們是一個團隊,是一個會為彼此著想的團隊。」對Teresa而言,在合作社裏的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共同分擔責任和風險,合作社賺錢也是自己賺錢。
總覺得「快樂天堂」這首歌屬於勞動合作社!歌詞裏有這麼一句:「有哭有笑當然也會有悲傷,我們擁有同樣的陽光」。分工合作互助扶持,是勞動合作社的必然。勞動合作社的存在,是嘗試用更平等、與每個人更靠近的方式面對及解決組織運作時最惱人的人與事;讓每個人都要賺到該賺的錢,平等分配一切。這亦是回應本書中好好生存、合理分配剩餘,更能善待他人的一些可能;也如本書所文,「奪回經濟不是單一個人的任務。這項任務請求許多人共同協力行動」,歡迎成團結伙的平等組織,一起邁出奪回經濟的一小步!
1.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邁向幸福經濟共同體的倫理行動指南》(Take Back the Economy: An Ethical Guide for Transforming Our Communities),英文版由吉勃森·葛拉罕(J. K. Gibson-Graham)——澳洲西悉尼大學的經濟地理學家凱瑟琳·吉勃森(Katherine Gibson)和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已故教授裘莉·葛拉罕(Julie Graham)的共同筆名、澳洲紐卡索大學地理學和環境研究副教授珍妮·卡麥隆(Jenny Cameron)與馬薩諸塞州伍斯特州立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史蒂芬·希利(Stephen Healy)共同完成。中文版由周睦怡譯,2021年3月游擊文化出版。
- 陳怡樺、陳郁玲 合作經濟故事採集者、《哇!原來這也是合作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