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少雄
2023年初春,蒲韓新青年公社四個家庭開啟了「共種一畝1田」計劃。我們堅持統分結合的原則,一半公田共同種植玉米、花生、黃豆、土豆、紅薯、西瓜、香瓜等作物,一半私田由各個家庭按照自身的需求和喜好種植蔬菜。雖然只有一畝田,但承載了我們家庭生態食物自足、親子互動、社群連接、村民關係等多重需求,在此基礎上,伙伴們還暢想了未來開啟一畝果園和五畝主糧等計劃。
其實,我們返鄉後的第二年就在黃河灘開啟了佔地面積15畝的老石農場2探索。當時滿懷理想地在農場種植了20多種作物,後來因為忙於建造豬舍發酵床,加上農場灌溉設施匱乏,以及自身種植經驗不足等,導致作物管理非常不到位,也就沒什麼收成。我們也因此得出一個貼近事實但又簡單粗暴的結論——年輕人搞不好生產。對此,我認同作為返鄉伙伴,我們不需要大規模生產以承載生計,但一定要從生活的需求出發參與生產,以實現自給自足落地生根。這個願望在我們返鄉的第九年終於開始落地,內心踏實而喜悅。
這幾年有不少師友詢問過我,返鄉後最大的收獲和困難是什麼。我覺得最大的收獲就是解放自我,讓我們不必再陷入以金錢和消費為導向的文化價值觀念中而迷失且消耗,在鄉村安身立命的過程中讓工作與生活融合生長,也讓自己活在通透中張弛有度地追尋個體生命價值和社會理想。因為這樣的收獲,我們沒有碰到過特別大的困難,我也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只要不犯低級錯誤,我們就能繼續穩步前進。
返鄉九年,從最初通過公益項目支持青年人參與鄉村建設,到推動農戶參與有機種植,我們的工作都是在不確定性中不斷調整,積累經驗,與生活交融,並跟隨季節氣候來調整工作內容和節奏。對於參與其中的伙伴來說,既要適應忙閑分明,也要重新體驗「生活拉扯」的價值和意義——這是鄉村工作和生活的特質,與大自然的節律保持同頻共振。
其實,我們並沒有做出多少可視化的顯著成績,但依舊滿懷信心通過線上訓練營、集中來訪交流、人才培養計劃等,支持和陪伴青年人成長,推動山西省內生態農友的聯合發展,促進高校青年老師與一線實踐者的緊密合作。最為重要的,不是我們給別人傳達所謂成功的經驗,而是以自己為參照,踐行可持續生活方式,瀟灑自如地邁步在永無止境的鄉村建設大道上。對於那些與我們產生連接的伙伴而言,我們的存在就是價值。
作為從大學時期就接受鄉建宏觀思想啟蒙並積極走入鄉村實踐場域歷練自我的鄉建實踐者,我曾經意氣風發,滿懷激情和執念地追求社會理想。和周圍的同伴一樣,用艱苦奮鬥的精神指引生活的方向,將談論自己的生活視為小資情調。這是新中國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留下的歷史遺產和時代烙印,也是當代鄉村建設運動從新世紀初步履蹣跚積累發展至今,社會大眾廣泛參與的密碼之一。
2015年3月返鄉後,我帶著疑惑和期待開啟了身心合一的探索,慢慢對「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體驗。2015年12月去台灣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實習,讓我真正「看見生活」,並在意識層面決定要回鄉村落地生根。隨後的探索都是在重新看見生活價值的基礎上,將其與個人成長和鄉建事業發展進行有機融合。
那麼,生活到底是什麼呢?
現代社會中,談論生活對很多人來說是奢侈或單一的。奢侈是因為在主流的文化價值與生活方式中,人們要拼命掙錢來支付各種開支,無暇顧及生活。單一是因為在時代快速發展的潮流中,購買和交易已經無孔不入,人們無心體驗生活的豐富性。我認為,生活本身很簡單,就是吃穿住行用,但卻影響甚至決定著我們的工作、健康和教育的品質,和中國的大道至簡一樣,也最容易被忽視。
首先,生活是工作的源頭。我們工作是為了促進生活更自如而有品質,在生活的瑣碎中體驗生命的豐富度,而不應為了工作而丟掉生活的底色,被金錢所囚禁,被關係所困擾。
工作中,溝通、合作和行動能力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素養,而基礎素養的訓練就是看見人的不同。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們看見差異、理解差異、欣賞差異的場景。我和愛人剛成家後要自主做飯,最開始經常因為炒菜放鹽多少而爭吵,後來才慢慢理解,這背後透露出我們彼此不同的生活經歷,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們才能一步步接納和調整。與村民農戶相處亦然,鄉村老百姓,百人百性,溝通交流中時常自帶樂趣、調侃和幽默的諷刺,很少一本正經地談論工作。因此,我們是在農戶對我們保持客氣與尊重中積極回應大家日常的需求,包括代發快遞、買車票、交話費、修理電器等,並主動創造「麻煩」他們的機會,如借農具、組織活動等,從中構建信任關係和溝通方式,當然,我們很難擺脫書生氣而自如地與大家交流,這是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持久練習的功課。
最近幾年,參加人才計劃學習的伙伴大部分都是受溫鐵軍3老師思想的感召來到鄉村,往往沒有太多鄉村生活經驗,對鄉村建設充滿熱情也充滿困惑。對此,我們有意識地在鄉村創造真實的生產生活體驗場景,從集體做飯、打掃衛生、維護糞尿分離的生態廁所、與農戶共同勞作、在行動中與農戶建立連接等生活瑣事開始訓練,這個過程很有成效,也很刺激,極具挑戰。挑戰一方面來自於不同伙伴因為行事風格不同而很容易陷入世俗的人際關係評價與結伴中,而有效的溝通對話需要大家不斷的練習和磨礪;另一方面源於眼高手低,大家的宏觀思想和社會理想與微觀行動建立關聯需要一點點地沉澱。
對此,我自己非常享受當下的狀態,生活中的點滴觀察、體驗和啟發,都可以轉化為工作中與伙伴溝通、合作和行動的能力。前些天看到杏樹上花果同株,不禁感歎:錯過了時節真的就錯過曇花一現,由此聯想到在支持人的成長中,可以慢,但有些「節」必須自己過,而且「時節」還不能錯過,跨不過去可能就一直在原地打轉,只是人的生命周期相對於動植物而言更長一些,有較大的周旋空間。
其次,生活是健康的基石。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技術為支撐的醫療條件被人們普遍認為是最先進的治療手段,我們都在關注如何治病而忽視了一個基本常識,為什麼會生病?我們如何理解病症?中國傳統哲學講究「天人合一」和「本自具足」,人的健康深受大自然一年四季能量升降沉浮的影響,人體本來具備自我調節和修復的能力,任何外在的治療手段都應幫助人體恢復與生俱來的能力,病症本身也是人體排病和提醒的信號。我認為,這是醫療的本質。有了基礎的認知後,我們就會發現,健康的密碼就存在於日常生活中。我們如果關注自己吃的食材來自哪裏,用心增加廚房的溫度,也有利於促進親密關係的生長。也會注意盡量不早晨洗澡,晚上不暴飲暴食,早睡早起,夏天不吃或少吃冰鎮食物,冬天不穿露背露臍露腳踝的衣服鞋襪,早晨和冬季盡量不劇烈運動——當我們開始關注日常的瑣碎時,也會在體驗中感知內心的變化,活得坦然、豁達、充滿安全感,以健康的身心去承載和享受事業的價值感。
高中和大學時期,我留著長髮又酷愛踢球,喜歡自己在球場上長髮飄飄的樣子,經常早晨用冷水洗頭,冬天也不例外,踢完球就一口氣灌一瓶冰鎮礦泉水。而現在,有了對健康的基本認知後,我和周圍的伙伴一樣基本不喝涼水,夏天穿長褲,身體明顯能感知到節氣的變化和大自然的韻律,對自身和家人的健康也滿懷信心。最近幾年,參與人才計劃學習的年輕伙伴在學習期間也都開啟了中醫學習和自我身體調理之旅。
最後,生活是教育的土壤。我們返鄉很重要的個體原因是希望讓孩子在鄉村成長。對我而言,這是基於兒時在鄉村的童年經歷和成長經驗:餵牛、幹農活、蓋房子、興修水利、劃分土地、記工分、團體偷東西搞破壞,精彩紛呈,就連學校的教學安排也是與村莊勞作相結合,包括勤工儉學、戶外體驗學習、冬天自製火爐和煤塊等等。這些經歷在當時雖然覺得很艱苦,甚至很不情願,但現在看來卻成了自己創造鄉土教育和推動鄉村建設的寶貴素材。
我們在鄉村以親自然、親鄉土、親情的「三親教育」理念為基礎做了八年學齡前混齡教育的探索,充分感知到孩子們在大自然環境中慢慢成長的「差異美」,也曾經試驗過兩年自辦小學,但發現困難比我們想像的多得多。後來在多方的學習交流中就放鬆和領悟了,教育的本質是關係的構建,夫妻關係和家庭學習環境是影響孩子成長的核心;其次是我們的工作環境和社群氛圍;再次是我們生活的村莊大環境;最後才是學校教育。有了這樣的基礎認知後,我們疏理了孩子教育的四個維度:
1、身心健康——要有體育愛好和不定期的戶外運動;
2、閱讀——在閱讀中開拓視野和安放自我;
3、農耕體驗——感知勞作的辛苦和喜悅,體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4、科學和藝術——給孩子創造接觸科學和藝術的日常,培養和支持其興趣愛好。當下,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沒有任何焦慮,因為生活中到處都是教育的場景,學習隨處可以發生。
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教育和醫療充滿無力感,而工作的核心指向也是為了獲得所謂好的教育和醫療條件。其實,答案不在遠方,而在腳下的生活之中。個體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僅有益於家庭,也會開啟與連接公共性文化價值的轉變。
如今,我們團隊紮根於村莊的生態化轉型,致力於推動山西省內鄉村建設網絡的探索,不管具體工作和業務是什麼,背後追求的價值理念都是為了踐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看見人的多樣性,創造更廣闊的成長空間。這些改變,都源於我們對生活的體悟,道理不是講給別人聽的,而是留給自己做的。
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化實施,城鄉之間的物理空間和文化價值觀念的隔離會慢慢融合。不管身處何方,身居何位,我們都有條件在生活中舒展自我,追尋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1. “畝”為內地計算農田面積的單位,一畝約等於667平方米。
2. 為紀念恩師劉老石而取名「老石農場」。
3. 經濟學家、「三農」問題專家,擔任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福建農林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等職務,主要研究領域為發展中國家比較研究、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以及農村金融等。
- 梁少雄 山西蒲韓新青年公社聯合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