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賈麗杰
不確定性是生活的常態,尤其持續了近兩年的疫情更加劇了這種「不確定」。危機牽引著人們的生活,同時也帶來諸多深刻的反思。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更需要找尋支撐內在的「確定性」,找尋重新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區、人與人相互聯結的道路。
現代人面對未知和災難,往往不是把自己放回到生態系統中,而是把我們的安全感置於人定勝天的自信中。而當我們通過有機的適應去重新聯結到一個相互作用的關係/系統中,我們更能夠在逆境中復原、成長、自我更新。這就是這期專題想要分享的話題:韌性,或者復原力。
專題不強求弄明白「韌性」的學術涵義,而是從自然、文化、人與人的關係、內在力量等不同維度去探索「韌性」。這期專題,我們邀約到五位伙伴與我們分享關於「韌性」的體悟與思考。
首先,我們想分享傳統社區如何在現代化的衝擊下做出選擇,傳統文化、老品種保育和傳統的生活方式等在社區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將何去何從。本文作者是社區伙伴農村團隊的韋帆,她多次走訪貴州流芳村和黃崗村兩個侗族村寨,在與村民的交流中嘗試理解他/她們的視角。面對文化衝擊帶來的社區問題,我們相信當地人自己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而傳統文化正是他/她們的根基和資源。
第二篇是從生態農業內生邏輯和農人內在力量的角度來談「韌性」,因為生態農業技術的原點是對農業生態系統的觀察與學習,當農人用整全的生命視角去認識農業的自然規律,就可以讓很多事自然地發生。編輯在跟月麗約稿時聊起大自然的「韌性」本質這個維度,月麗多年來從事生態農業的體會不斷地豐富這個話題的內容,於是一拍即合策劃了一期「篤農家共學舍」線上對談活動,邀請田間學校網路中經驗資深的農友郭銳和李立君參與對談。兩位農友在對談中分享了很多生動的田間觀察和生活體驗,再加上月麗穿針引線的提問和解讀,讓整晚的交流充滿能量感。在這基礎上,月麗精心準備了這篇稿子,希望與更多農人和朋友分享生態農業的內在邏輯與魅力。
「木蘭花開」是在北京城邊村的一家基層社工機構,它是很多打工女性在北京的一個「家」,是她們在艱辛生活中可以抱團取暖、互相安慰的心靈港灣。這篇文章的作者麗霞是機構發起人之一,她的生命經歷與「木蘭花開」交織在一起。文中諸多艱辛,是她和團隊這十二年裏經歷的風風雨雨,也讓我們看到打工女性群體真實生活的縮影。麗霞身上有股「不服輸」的勁兒,她在一次次困境突圍中不斷認識自我,也看到每個個體的力量與價值。她把「木蘭」比作小草,小草雖弱小,但有倔強的生命力,它的力量來自大地。
最後兩篇文章分別來自日本轉型城鎮運動的推動者吉田俊郎先生,以及與社區伙伴有多年深厚情誼的泰國P'Nit老師,他們分享了海外網路中的一些「韌性」經驗。所謂轉型城鎮(Transition Town),就是面對石油峰值、氣候變化等危機,當地人通過創意和努力,最大化活用當地資源,向永續型社會轉型的草根運動。在2011年日本發生3·11特大地震災害後,吉田先生遷居到轉型小鎮藤野1,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開始以與自己小小的身量相符的尺度生活」。在藤野,人的創造力被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當人發揮出美好的特質,相互信賴、相互幫助,就在創造一種具有韌性的社區生活。P'Nit老師的這篇文章,讀來有種內心被慢慢打開的感覺。疫情期間,大部分人通過自我隔離和防禦以求自保,人們在一波接一波的疫情中感到無力、沮喪、焦慮、恐慌或者麻木。P'Nit老師是少數有勇氣對「苦難」保持敏銳感知和清醒覺察的人。她分享了疫情下的兩年自己經驗到的深刻內在轉化,以及支持社區和他人的療癒行動。當我們以慈悲的方式對痛苦保持開放時,我們會體驗到與所有生命的同在,這份清明的覺察正是療癒世界的力量。
對編輯團隊而言,每一次專題製作都是一次探索之旅的邀約,我們由衷地感謝伙伴與朋友們的真誠分享與信任。借由「韌性」這話題,讓我們相互聯結在一起,用內在的愛與智慧去迎接我們繼續充滿不確定的生活。
1. 藤野位於神奈川縣,離繁華喧囂的首都東京55公里,是日本第一座轉型城鎮。《比鄰泥土香》第10期的文章〈在 轉型的小鎮呼喚愛〉曾介紹藤野的轉型故事。
- 賈麗杰 社區伙伴城市團隊項目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