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羅素玲
清晨,柔軟的陽光從東北面的樹籬穿過,照進西南面的菜畦,灑在最底層的玉簪、假婁、蘭花、銅錢草的葉片上,光影斑駁。這些平時長在離地面最近、低調得終年不肯攀附上揚的植物,此時,也會用純綠、豆綠、淺豆綠、橄欖綠、蘋果綠、森林綠......整個綠色系列來回應晨曦的問候。
在家的日子,每天清晨,我都會和著第一束陽光的腳步,來到屋頂菜園,一邊享受大自然饋贈的美好,一邊摘下幾樣蔬果香草,煮一杯咖啡,做一份極簡的早餐,開啟新的一天。
這樣的生活,我也是盼了好久才獲得。
夢想在露台上建一座食物森林
我曾經是護士和記者,都是極快節奏的職業,我們常常用「打仗」來形容每一天。身體也許在做著家務、跟家人說著話,但思維從沒離開過工作,很難留出時間品味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期待生活與事業能夠融匯貫通,相互滋養。2017年夏天,在採訪從桂林山水涅槃1受邀去柳州講學的樸門永續設計師劉新(葡萄老師)時,我第一次聽說樸門永續設計,而且迅速被她描述的「食物森林」迷住了。很快我就決定把自己家的屋頂花園改造成樸門花菜園,建一座四季皆有瓜果的食物森林。
這個發自內心的決定,與我的事業有關。做護士時,每天服務的都是病人,深知很多疾病都與吃有關;做記者時,參加過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現場採訪,從災難中逃離出來的人們,渴望生存、渴望安寧的眼神在我記憶中久久揮之不去。我很想做點什麼,以彌補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也減少自己對環境的依賴。
2017年秋天,我開始按照樸門原理改造屋頂花園,以實現蔬菜自由為初步目標。沒想到這個小目標於2018年夏天就實現了。對我來說這是極大的激勵:樸門永續設計這麼實用,應該讓更多人了解並從中受益。為此,我開始鼓勵身邊伙伴一起運用樸門設計的原理實踐生態種植。我運用從網上學來的一些樸門知識指導鄰居建菜池、改良土壤、留草、覆蓋......但大家已經習慣使用農藥化肥種植,遇到病、蟲侵襲時,我有限的知識難以解答他們的疑惑,更解決不了難題。於是,有的人就放棄種植,有的人又回到常規農藥化肥種植,有的人甚至將長了蟲的蔬果花木全部拔掉......
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我開始尋找系統學習樸門永續設計的機會,並期待獲得專家團隊的支持。2019年11月,受葡萄老師的邀請,我參加了山水涅槃的樸門永續設計培訓,那一次的學習為我打開了實踐樸門的大門。學習結束時,在葡萄老師的支持下我們創建了「家庭種菜交流」微信群,並吸引了大量與我們一樣熱愛生態種植人士的關注,群友從最初的十七人增長到如今三百多人,遍佈全國各地。一旦有菜友碰到種植問題,群裏的菜友伙伴就會一起討論探索,即便一時半會兒無法解決難題,但因為大家的陪伴和鼓勵,菜友也不會因為困難而放棄生態種植。
結識一群向陽而生的生態農人
2020年5月,山水涅槃主辦的果樹生態種植紀錄項目,剛剛退休的我非常榮幸得到項目負責人、山水涅槃創始人郭林老師的邀請加入項目團隊,從而為我架起了一座連接生態農人的橋樑,正式開啟人生下半場的事業。
參與其中我的主要工作是走訪生態農人、拍攝生態農人微電影、改編《桂北地區柑橘類果樹生態種植手冊》,為此有了更多的機會向生態農人學習。他們的生態種植經歷,對我來說就是一本本的教科書,也讓我深深地體味到他們的不易,從而對農人、對食物都有了更多的敬意。
慢慢地,我發現自己很享受這樣的工作,每一次去到農人家裏,很快就能融入其中。
2020年4月底,我前往桂北拜訪生態農人戴雲雲,為即將開拍的微電影踩點、修改腳本。到了他家才知道,他的父母仍然希望他重返城市,放棄生態種植。
原來,戴雲雲是村裏考上大學的第一人。大學畢業後,他在深圳工作了近10年,有一份不錯的收入,父母常常以他為傲。2012年,考慮到父母年邁需要照顧,祖輩留下的梯田正在被農藥化肥毀壞,他不顧父母的堅決反對,毅然辭去城市的工作,與妻子一起回鄉種植生態水稻。遺憾的是,因為缺乏生態種植技術的支持,戴雲雲連續奮鬥5年,生態水稻的平均畝產也只有200斤左右。入不敷出,負債累累,讓全家人的生活都陷入了困境。後來他於2017年結識了山水涅槃,得到種植技術與銷售運營的援手扶助,情況才開始好轉。
他的父母無法理解,生活這麼艱苦,為何還要堅持生態種植。他們希望我能幫忙說服戴雲雲,重返城市工作。我也很想知道戴雲雲的真實想法,可他話語不多,總是滿臉愁雲,我也不忍心刨根問底,所以那次的拜訪也沒有聊很多。
2020年秋天,稻子熟了,一片金黃,是戴雲雲做生態種植以來最好的年景。我們攝製組再次來到戴雲雲家裏,開始日夜拍攝。為了節省經費,導演、劇務、各種協調我都包了,直到拍攝結束的那天午夜,大家休息了,我才有獨處的時間,坐在他們家大門口的一截木頭上,就著路燈寫日記。戴雲雲的媽媽走過來說:「這麼晚了你還不睡?累不累?」我仰頭一看,滿臉皺紋的她,眼眶濕潤。
我趕緊站起來說:「不累!你們家的稻田太漂亮,怎麼看都看不夠!」
「雲雲也總是這樣說,我不信。你也這樣說,我就信了。」從裏屋走出來的戴雲雲父親接著說。那一刻,我第一次看到兩位老人臉上的笑容。
那天晚上,我們三人坐在門前的木頭上聊了許久。他們說,城裏人不了解農民,看不起農民、不尊重農民;農民沒有穩定的收入,生活缺少保障,種果樹要幾年才有收成,市場價格不好、遭受霜凍蟲害,連果樹苗錢還沒賺回來就要砍掉重來;種水稻更辛苦,糧食價格便宜,更賺不到錢。所以兩老反對兒子回鄉種田,怕他未來會重複他們的老路。
戴雲雲知道我們徹夜深談。次日清晨聊起,他說,他可以放棄種田,重新回城市工作、生活,但他的父母已經無法離開故土,「我們都走了,父母和土地誰來照顧?」
這是不是生態農人對故土、對家、對親人共有的一種情懷?我帶著這些問題,在走訪、拍攝其他生態農人微電影的工作中繼續尋訪,也讓我心生更多的敬佩。
例如柳州的生態果農雷正解。每年柑橘成熟後,他都會招呼村民去他家果園摘果子吃。他說,村民們都知道農藥、化肥(簡稱「農化」)果蔬對身體不好,但又擔心不用農化種不出果子。邀請大家到家裏的果園採摘,看到土壤肥沃、鬆軟,村民也可能會跟著嘗試生態種植:「做生態的人多了,村裏的土地就有保障了。」
這樣心懷大志的生態農人,怎不令人敬佩!
種植之外的收獲
種植久了,我的屋頂菜園也在朋友中有了名氣。每天清晨,我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園中觀察,哪裏有種子發芽了、蔬菜長高了、果樹開花了、果子成熟了......然後拍照片發到朋友圈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城市的屋頂都能種出滿園瓜果,很多人會很羨慕。
只是有些朋友認為:一兩塊錢就能買一大把蔬菜,不值得花那麼多時間、精力去種植。還有些人說,農化種植的果蔬大家都能吃,沒有必要刻意去做生態種植。大家極少想到種植還會影響我們的生存環境。
受到雷正解的啟發,我決定把屋頂菜園當成一個都市樸門的「實體店」,引導身邊人參與生態種植。
2020年初冬,菜園裏長出的一棵地雷瓜苗結了七八個又大又圓的瓜。左鄰右舍都知道,這不是我有意播種的。等到瓜熟了之後,我就摘來和鄰居們一起品嚐。一邊吃著一邊討論為什麼生態菜園會有更多的小鳥、蜜蜂及其它昆蟲到來,種出的瓜果口感也更豐富。許多生態種植的知識包括不用農藥、化肥的好處也在討論中向大家普及了。反覆多次這樣的活動之後,那年冬天,住在同一幢樓頂層的四戶人家,全部都開始生態種植。
開了頭也就好辦了,思維也打開了。有一次,朋友一家三口來到我家做客,我們摘了一個大冬瓜,做了一餐「冬瓜宴」,很少吃到自然生長的冬瓜,他們直說好吃。朋友的丈夫回家後就把家裏的4平方米陽台改成了菜園。從此,這方小小的陽台成了他們每天早晚呆的時間最長的地方,以前常常深夜才回家的男主人,自此幾乎天天回家吃晚餐。
有一天,陽台菜園裏的西紅柿倒伏了,男主人主動去小區裏找棍子來支撐,結果砍了一根小區竹籬裏的細竹枝,被保安發現要罰他的款......他把在陽台種菜的經歷講給保安聽,竟感動了保安,以後凡是小區裏有居民丟棄可用的舊物,都通知他去取。
後來,這朋友的故事,也成了種菜群裏的一段佳話。
事業與生活交融
家人的支持,會給生活和事業增添許多活力。
我的母親也是一位極其熱愛土地的農人,堅持不用除草劑,也極少使用農藥、化肥,一直沿用草木灰、雜草堆積漚肥的方法種植農作物。當她得知我將屋頂花園改為花菜園時,就用她數十年來積累的經驗指導我種植;得知我們有一個種菜交流群,她就將家裏傳承了半個多世紀的老品種白菜、水瓜、苦瓜等種子分享給大家。在村裏,媽媽也常自豪地告訴鄰里鄉親,說我現在在城裏種的菜,比很多村裏人種的還要好,而且不用農藥化肥......
母親的助推,讓我非常感動,回家的次數也增多了,同時也讓我看到當前農村、農業、農人的困境,以及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2022年夏季,村裏遭遇了自1952年以來最大的洪水,沿著溪流兩邊的稻田全部灌滿泥沙;7月之後,又遭遇7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山上的自然林都出現了乾枯死亡的現象。還有一個沒有結論的問題:最近20年,我們這個僅有100多口人的山村,已有7位村民死於癌症......並不是所有村民都會認為這些跟環境破壞有聯繫,而我卻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每一次走訪生態農人歸來,我都會去屋頂菜園做一些比較性的觀察。比如在大山成活率很高的茶葉樹,我在屋頂菜園裏為何屢種屢敗?在屋頂菜園掛滿枝頭的小辣椒,為何種進朋友的院子裏就成了「風景樹」......時日一久,這樣的觀察、比較就成了習慣。看到書上的一些有關種植的信息,也會去園中找一找答案。有一次,看到一篇文章說西紅柿的適生環境是20~28°C,超過30°C就很難掛果。我突然記起桂林的天氣早已超過32°C,園中好像還有一棵西紅柿,趕緊去看,苗已開始枯萎,但還掛有果子,且有一個熟透了。我摘下那個紅彤彤的西紅柿,情不自禁地向它說了一聲「辛苦您啦!」說完後,我才意識到,這好像不是我的風格呢。
都說與大自然連接得越深,心靈越會得到滋養,越能體悟生活的美好。於我來說,的確如此,急躁的性情在種植、走訪中逐漸變得溫和起來,工作中也多了一些反思,種植的目標再也不僅僅只為了滿足口腹之欲,還會考慮到人與動物、植物、微生物的需求,因此園中的品種越種越多,生態系統慢慢完善起來。目前我家這個種植面積約35平方米的露台樸園,可食性植物的保有量已超過100種,還有一只貓咪、三只母雞和一群魚。每天光顧這裏的鳥兒一群又一群。樸友們每次來參觀都羨慕不已。
作家三毛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畝田。我想,很多城市裏的人可能都像我一樣,向往與大自然連接。我相信,通過樸門永續設計,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大家也能實現心中的夢想。
我常常站在城市的高點,俯瞰全城,夢想那些灰白色的建築屋頂,有一天也會像我家屋頂一樣,變成屋頂花菜園、屋頂農場,市民會有更多的去處體驗種植,釋放壓力,豐富餐桌,還能增強應對世界糧食危機的能力,同時也美化城市,截留雨水,減少內澇,讓各地在建的「海綿城市」名符其實。
我的這個夢想,或許也是很多人的夢想。期待有一天,我們的夢想成真。
1. 全名為山水涅槃樸門中心,位於桂林陽朔的基層公益組織,致力於宣傳促進生態農業與種植,並組織樸門永續培訓。
- 羅素玲 兒時生長於大山,出走半生,讀書、工作、看世界,暮首重歸耕耘,融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