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備專題的時候,編輯團隊突發奇想希望就“看見小農”的議題創造一次中外對話,分享不同時空下的小農經驗與心得,隨即想到可以邀請網絡內的泰國伙伴參與。因緣際會,2017年秋天,沃土可持續農業發展中心[1]組織國內返鄉青年前往泰國參加正念市場社會企業課程,我們借此機會撮合了返鄉2年多的劉敏濤和返鄉10年多的陳小泰就“小農—返鄉”做一次對話。兩位相見恨晚,侃侃而談,娓娓道來返鄉務農的心路歷程與感悟體會。
返鄉緣起
劉敏濤
我出生於湘南嘉禾縣,童年都在農村度過。在5歲的時候,父親承包了村裡一座山頭種柑橘,同時做著廢鐵生意。2005年將柑橘嫁接成橙子前,每年都用廢鐵生意的錢補貼果園開支。我小時候有限的勞動印像都在果園裡:跟母親走三四裡路去收紅瓜子;暑假頭頂烈日和弟弟妹妹抹夏梢;旱季從水庫抽水蹲樹底下澆水;西瓜或橙子熟了就租拖拉機拉去集市出售。這些經歷讓我跟家裡的果園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013年大學畢業便有返鄉務農的想法。當時中央1號文件大力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支持農村土地流轉集約經營,還有同學提議一起合伙做農業。但因為剛畢業,對外面的世界還有所期待,也不知道回家能不能靜下心務農,加上擔心畢業導致和女友感情不穩定,所以沒有即時回去。
畢業第二年,家裡橙子銷售出現問題,以往的銷售渠道斷裂,橙子在年後還賣不完,在冷庫裡一點點腐爛,父母不得不一道一道地翻動幾萬斤橙子挑選爛果,最後被經銷商壓價賤賣。橙子的滯銷讓我觸動頗多,既心疼父母的辛苦,又深感農民的弱勢——對於農產品的銷售,農民根本沒有話語權。
畢業兩年,我和女友在長沙工作,感情穩定,因為懷孕的緣故,我們加速推進婚事。然而,孩子出生後,兩人的工資根本不夠撫養孩子。對比橙子的滯銷和打工的收入,我們想,如果能把滯銷的橙子賣出去,其收入就能抵上一年的工資,如果把所有橙子以合理的價格售出,一年有二三十萬收入,兩三年就可以買房了。另外,在橙子滯銷時,批發渠道商想引入贛州老板,以每年每棵樹40元的價格租下果園,一個果園3000棵樹一年有十二三萬的租金,和當時自己賣橙子的收入差不多。但我舍不得果園,如果不回去,果園就會被租出去。抱著回家賺錢到長沙買房的願望,也為了留住心愛的果園,我踏上了返鄉之路。
對比很多國內返鄉青年的經歷,我算是特例和另類。大多返鄉青年返鄉前已在小毛驢、分享收獲、沃土工坊等鄉建體系接受過思想熏陶,有很多改變故土、建設家鄉的情懷。而我是在回鄉以後才接觸生態農業圈子,了解鄉建思想,繼而轉向生態農業。某種意義上說,我更像是在城市活不下去而被迫返鄉。仰仗父親多年的經營基礎,所以也沒有太多的生存壓力,和大多返鄉青年從零開始努力相比,我是幸運太多。
陳小泰
锠2017年,我踏入返鄉第十個年頭。回想當初,選擇返鄉大概有幾方面原因:很小的時候我就到外面讀書,直至大學畢業都很少在家。當時想回來跟家人生活在一起,照顧父母。同時,依稀記得當時在城市的薪水,扣除生活費之後可以給父母的錢,遠不如父母供我讀書的多,讓我覺得好像經營農場比打工更寬裕些。再者,我喜歡自由,不喜歡給公司工作,與其給別人創造利潤,何不給自己創造價值?於是有了返鄉的願望。
再深究一層,也跟我的學習有關。我在大學讀的是政治科學,當時拉瑪九世國王的“充足經濟學”是一門新的哲學理論,該學科的書我足足讀了9遍,每次都能獲得新的理解。那時候泰國還沒有很多人了解這個理論,現在才大肆談論“充足”(popiang)。大學會教育我們,接受高等教育成為優秀人才就會有好的工作和收入,但是國王在"充足經濟"中提出,我們接受更好的教育是為了提升自己、返回家鄉建設家鄉,如果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家鄉,建設好自己的家鄉,泰國的整體水平就會提高,每個地方都會變得很好。對此,我由衷地認可。
於是,因緣際會,我在25歲那年,回到了家鄉。
內在的力量
劉敏濤
雖說是想賣橙賺錢買房,但其實自己對錢的欲望並不強。2015年賣了14萬~15萬斤橙子,銷售額有25萬元,上交了15萬元“租金”,剩下10萬元,還不到2016年的銷售季就花光負債了。2016年銷售額只有12萬元~13萬元,交不起“租金”,在2017年的銷售季之前,負債更多。因為負債,妻子一度缺乏安全感,責備我不上進,而到長沙買房定居的念想也被徹底否定。然而,對我來說,回家兩年,雖然經濟拮據,卻非常適應家裡的生活節奏,縱然沒錢卻依然踏實。上山拍拍昆蟲,飯後溜溜娃兒,給娃兒洗個澡,做個飯,天氣好一家大小出門玩耍,內心滿足又幸福。在家是沒錢,卻有大把時間陪伴家人,對我而言,“老婆孩子熱炕頭”才是真正的生活。
返鄉兩年,我找到了幸福生活的樣子,也找到了種植橙子的方法。因為接觸到生態農業的圈子,相關的認知和理解增多了,為了作為生產者的自己的身體,為了家人的健康,也為了保護果園土壤和周邊的生態環境,我開始調整種植方式,將原來的綠色種植轉型為生態種植,生活上也開始拒絕各種化學用品和添加劑,洗碗用茶籽粉、米糠,牙膏、洗發水、香皂都購買天然無化學成分的,少吃豬肉多吃雞鴨,炒菜只用辣椒、大蒜、生姜調味,拒絕雞精、味精,慢慢地朝向有機生活邁進。在家庭消費上,我也希望妻子更多購買有機產品,給孩子買有機棉,雖然價格貴,但是因為耐穿,不需要頻繁更換,所以算經濟賬的話並不比化學紡織品貴,而且還保護了耕作有機棉的土地。
更進一步,我會反思自己的消費方式,認真思考哪些是真實的需求從而減少無謂的消費。生活中,我們往往很少去思考我們為什麼要消費,很多時候只是為了滿足欲望,而很多欲望又不是真實的需求。我們會買很多東西,但使用頻率並不高,更換的頻率又快,讓我們遠離節約的傳統美德。我們也很少去思考消費背後的意義,消費常規產品其實是在支持常規生產方式,間接地破壞環境;消費生態農產品其實是在支持生態耕作,保護地力不受污染。我們使用塑料袋、收發快遞的時候,會不會考慮這些垃圾袋和紙箱的最後流向?我們幾乎從來不去思考我們的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從事生態農業讓我對此有了更多的反思和自省。
陳小泰
對我而言,返鄉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最開始的時候,不僅父母不支持,鄰裡更覺得不可理喻。我是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大家覺得我聰明能干,讀了大學會很有出息,把我當成偶像。而當我回來農村生活,大家都一致認為我成了最沒出息、最沒用的人。之前讀書的時候,村裡大人都會教育小孩向我學習,回家後大家立即改口教小孩說千萬不能學我這樣的人。他們所謂前途無量是那些在城裡大公司上班有穩定收入的白領,而我不是。
返鄉最初幾年,耳邊充斥著很多質疑和詆毀。那時的我內心還不夠強大,不知道怎麼面對輿論,只好關上耳朵,專注學習提高自己。聽到太多反對的聲音心會變得脆弱,心很疼很脆弱就容易被輿論壓倒,無力再繼續堅持。當我們覺得無法應對的時候,尤其需要照顧好自己的心,給自己打氣,讓心堅強。與此同時,也很需要朋友的支持,回想最初幾年的歲月,給我最多幫助的是朋友。
返鄉務農並不是輕而易舉立竿見影的事,需要投入很多時間去學習,尤其是堅定內在的學習。我的學習有兩個主要渠道,除了拉瑪九世國王的“充足經濟學”之外,另一個是Wanakaset[2]網絡。高二那年我參加校外學習營,第一次接觸到Wanakaset, 課程內容包括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在自然中生存等,讓我印像特別深刻。返鄉之後,我第一時間加入了Wanakaset網絡。回顧過去這些年的學習,Wanakaset教會了我三樣東西:自己、資源、智慧。第一是“自己”,了解自己——我是怎樣的人,有什麼願景;了解自己的問題——我的優勢和缺陷是什麼,需要學習什麼。第二是“資源”,了解自己和周圍有什麼資源可以充分利用,如何使其可持續化,而且不僅索取利用也要創造回饋。第三是“智慧”,充分整合運用資源的智慧,掌握了這些智慧才知道怎樣把事業和社區發展好。
突破鴻溝
劉敏濤
我的返鄉不像大多數返鄉青年一樣遭到家人反對,相反父母對我是支持的。我甚至都沒有正式和他們溝通,而只是直接把決定告訴他們。由於沒有充分溝通,長期以來我竟以為他們也是希望我回來的,畢竟回來既能解決橙子的銷售問題,還能陪伴他們左右。直到與小泰對話,為撰寫這篇稿子和父母溝通時才了解,他們心底其實也和所有農村家長一樣,努力供孩子上大學,希望孩子在城裡大展宏圖,出人頭地。
雖然父母並不反對我返鄉,但在果園具體管理層面,兩代人還是有不少衝突,歸根結底還是化學農業和生態農業的思維及價值觀的衝突。在我看來,健康是第一位的,在父親看來,賺錢是第一位的。在面對草、昆蟲的態度上,我主張不割草,為昆蟲提供棲息地,維持生態系統平衡,也允許小範圍蟲害發生。而父親則認為,草太密影響通風透光,一有害蟲就擔心暴發影響收成。果園的生態轉型遇到兩大問題,一是不用農藥如何控制害蟲,二是不用激素如何保證產量。在停藥初期,父親不時會詢問果園情況,看看有沒有紅蜘蛛,擔心不用藥蟲子多沒收成。而我則會細心觀察果園昆蟲情況,發現瓢蟲、草蛉等很多紅蜘蛛的天敵,最擔心的紅蜘蛛在9月出現也為數不多,無傷大雅。慢慢地父親不再擔心蟲害問題,也就少過問了。在花期停用激素後,他又開始擔心產量,不斷詢問落果情況,落果結束後發現,雖然落得多,但是樹上的果子還有很多,才心寬釋然。
在家裡,和父親的衝突不僅存在於果園管理,也體現在生活方式上。父母飲食習慣多油,喜歡吃豬肉,炒菜醬油很多,也喜歡到鎮上集市買各種不健康的食材。而我們的飲食習慣則比較清淡,炒菜只放油鹽和自然調味料。因為習慣和喜好的差異,看著對方掌勺時好像總不順眼。
為了提高自主性,我和父母商量,按租賃的方式以每年8萬元的價格租下果園。通過這樣的方式,我獲得了果園管理的絕對話語權。2017年橙子產量還不錯,可以有可觀的收入。拿到了掌控權,又實現了經濟自由,可以讓果園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陳小泰
為給父母做工作,我也曾絞盡腦汁。
我們村是水稻產區,父輩傳統的種植方法如插秧,投入多產出少,隨著年齡增加、體力下降,往往事倍功半。為此,我想帶動大家用新的技術和方法種植水稻,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時提高收入。
在家裡,我非常清楚,會務農的不是我而是爸媽,父母擅長農活,但是缺少學習,自己需要且可以做的是帶他們學習相對簡單又輕松的新技術和新方法。而且,我需要讓他們主動學習。不管在家裡還是社區,別人的話總是比較容易讓他們信服,父母寧願相信鄰裡也不願相信我,而社區的人寧願相信外面的老師也不願相信我。所以一開始,我就刻意先帶父母去跟別人學習,而合作社的學習則邀請外面的朋友來指導協作。
以拋秧為例。拋秧技術省時省力,但對於父母來說是新鮮事,如果出自我口,他們不會相信更不會接受。為此,我有策略地分兩步進行。首先自己去嘗試,如果我都可以掌握,對於爸媽來說就非常簡單。其次要讓他們接受並實踐。為此,我請朋友幫忙查詢哪裡可以學習拋秧,准備好之後,我以游玩的理由帶父母去學習現場,讓他們聽老師教授整個育苗拋秧的過程。大概1個小時後,我觀察到他們很開心,由此確認他們喜歡這次學習和這個技術。回家路上特意問他們,感覺怎麼樣學到什麼東西,爸媽很開心地說:“這個很簡單,回家也可以照葫蘆畫瓢。”通過提問、交流和觀察,我確認他們對於這次學習的理解和看法,檢驗他們的態度和成效,整個過程其實不用我教,他們自己就掌握了具體的技術。
我們農場主要種水稻。以前插秧很累,拋秧簡單省力,不僅減少人工和資金的投入,同時也讓工作變得簡單輕松。為此,我們覺得可以邀請其他村民一起嘗試。第一年嘗試拋秧,村民看見那些秧苗拋在淺淺的土表,就笑話爸媽說:“你們聽從一個從來沒有種過田的人的方法,秧苗肯定活不了,沒收成連飯都吃不上。”爸爸比較容易相信別人,真的擔心稻子長不起來,於是一棵一棵重新插,很累也不高興。我告訴他:“不用管,7天後那些秧苗根會扎下去,自然就會長筆直了。”但是爸爸不相信,我只好說:“好吧,你願意就全部重新插吧!”無奈老爸實在很累干不動,只好作罷。過了7天,秧苗果然長直了,他才心悅誠服。第二年我們還是那麼種,村民還是指指點點,爸媽這回知道了,自信地跟他們說:“不用擔心不用管,過7天會長好的。”到了第三年,我們請了一些鄰居過來一起種,我也不用說什麼,爸媽已經是老師,知道教鄰居怎麼做。第四年,我們跟6戶人家一起建立了團隊,插秧時互相幫助,並交流和深化技術,之後就可以各家自己實踐了。
類似這樣,從傳統的插秧轉變為現在的拋秧,我們其實也沒有刻意花很多心思節省人力、提高收入,更多的是希望在農場做些簡單卻讓人享受並得到幸福和滿足的事情。
社區營造
劉敏濤
返鄉回家,我其實沒有太在意村裡人的看法,背地裡的議論總是難免。在大家的觀念裡,大學畢業返鄉務農並不是件光彩的事情。但是因為家裡有基礎,所以情況還好。於我而言,農村生活最大的問題在於日益破壞的環境帶來的傷害。農藥化肥和垃圾是農村的兩大污染源。我們曾經養了一群鴨子,母親白天把鴨子放小溪放養,晚上回來發現鴨子腿瘸了,第二天根本走不了,原來是村民在井水邊配藥水,將廢棄包裝扔到小溪裡,把鴨子的腿給繞傷了。另外,村民的食品安全意識和環境意識比較淡薄,即便是自己食用的水稻、蔬菜、大豆、花生等作物,也一樣會使用農藥,甚至認為不用農藥化肥種不出地來。今年我種了點水稻,村裡人都說不會有收成,因為地方太偏僻,只會給鳥兒吃掉。他們其實不理解,我看中的就是沒人種,土地多年不受污染會自然地恢復肥沃。
有時晚上從果園回來,遇上村裡正在焚燒垃圾,煙霧直接往家裡吹,每每想到孩子從小就承受二英的傷害,我總是難以壓制心中的怒火,提著水桶就把火給澆滅。一次的火是給澆滅了,可下次呢?即便不再焚燒,填埋垃圾也同樣會污染土地,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思考再三,我想根本的解決方法還是垃圾分類。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希望在管理好果園的同時推動村裡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先帶村支書到北京辛莊學習垃圾分類經驗,然後回到村裡通過村委會的力量推動,普及垃圾焚燒的危害,喚醒大家的健康意識。同時,努力爭取政府資助,支持衛生清潔員工作和垃圾分類工作。
針對使用農藥的問題,由於村民大多都是自給自足,略微種點花生、黃豆等經濟作物。我想通過普及農藥的危害來提高大家的食品安全意識,並幫助村民以高於常規價格銷售生態作物,讓他們不用農藥化肥卻能得到更多的收益。
另外,教育也是社區的一大問題。經濟條件好的村民都把孩子送到城裡去上學,剩下一些家庭條件較差的孩子留在鄉村上學,導致學生越來越少。外來的好老師都不願意到農村來教書,導致學校老師也越來越少且年紀漸長,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直接導致農村孩子比城裡孩子得到較少的教育機會。為此,我希望妻子能夠在鄉村扎根,通過鄉村教師的角色提高鄉村教育水平。經營果園的部分盈余,也可以用於支持部分孩子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擴展視野的同時樹立良好的世界觀,從小積累改變的動力。
我由衷地希望有一天,通過支持村民富余產品的銷售,促使村民轉換生產方式,讓社區成為真正的生態村,不受農藥、化肥和垃圾的污染,大人孩子都能享受到潔淨的空氣和自然的生態環境。
陳小泰
國王和Wanakaset都在講,我們不僅要為自己和家庭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也要為身邊的人們和社區著想,真正關心消費者,完善產品質量,讓他們吃上健康生態的食材。對於我們這一代人而言,不僅需要提供好的產品,而且內心也應該是幸福的、善良的、堅強的,對社區和社會有所貢獻。如果我們可以做到,每樣事情都會好起來。帶著這些思考去種大米,我會非常認真,我想將好的東西分享給社會,讓消費者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好產品,從而多次購買,這樣,我收獲到的不僅是經濟意義上的金錢,更有內在的幸福和滿足感。
如今我們在社區建立了合作社,從種植和銷售等多方面幫助和支持團隊成員,一起努力共同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
種植技術方面,最開始得到Wanakaset網絡的支持,一起在社區建立農民學校,學習制作肥料,以降低農民轉型有機種植的成本和風險,也有利於達成共識組建團隊。後來泰國國王技術大學(MKUTT)也給予支持,潛心研究如何改良我們的土壤,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也跟合作社成員一起研究肥料使用對水稻產量的影響,並傳授具體系統的水稻種植知識。合作社每月召開一次議事會,如果誰在種植過程中遇到問題,如病蟲害等,我們會一起討論,共同幫忙解決,並將觀察結果作分享。現在大家已經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很多問題。
銷售方面,我們也會協助大家開拓有機大米市場。最開始銷售也困難重重,後來Poopintokao的團隊找到我,想推動一個專門做有機大米的消費者支持農業(Consumers Support Agricultural)平台。我們小農本身並沒有足夠的社會資源和技術,恰恰Poopintokao的每個成員都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和雄厚的實力,願意無償幫助我們,雙方一拍即合。我是第一批加入的成員,也一直積極向其他農友宣傳,鼓勵大家參與。小農的資源和資本都有限,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贏得更多的社會認可,讓團隊更加堅實,讓利益更有保障。經過3年的推動,現在泰國很多人都認識Poopintokao團隊,並給予很高評價,我們有機水稻合作社的大米也主要通過這個渠道銷售。消費者已經非常信任我們,直接在網上下單,所以再也不用擔心銷售,更不用像開始那幾年一樣四處尋找市場。現在,不時有些政府或大學團隊,過來跟合作社村民一起商討合作。他們會傾聽農民的聲音和需要,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意向提出要求。
在合作社,我的角色主要是顧問、市場開拓和推廣。內部的管理工作都讓成員分擔,主要通過賦權方式提高大家的管理能力,也會創造機會讓大家多去外面開會、參加培訓或市集,提高意識和水平,讓管理更加輕松。現在合作社成員已經可以教授肥料制作、跟別人談有機,也為此增加了一些其他收入。只有讓大家從心底真正認同生態農業,生態的社區、可持續的社區、幸福的社區才有實現的可能。
另外,我也在Wanakaset網絡負責市場和參與式保障體系(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s,PGS)的推動。Wanakaset是一個可以直接頒發PGS organic+認證的組織,雖然Wanakaset在泰國已家喻戶曉,也被充分信任,但是推動PGS organic+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責任。作為Wanakaset網絡的成員團隊,我們合作社也在參與,農場及產品已獲得PGS organic+認證,目前正嘗試往社會企業方向發展,也在進一步探索除了汲取以外,我們還可以為社區、為社會做什麼。
返鄉的價值與意義
劉敏濤
2015年,我們家橙子還沒有轉型為生態種植之前,作為常規化學農業的小農,面對市場根本沒有話語權。即便脫離了傳統的大流通轉向電商銷售,依然擺脫不了和渠道商地位不對等的境況,結果往往就是付出的勞動不算錢,種出來的作物不值錢。走上了生態農業的道路,遇上了類似沃土工坊和北京有機農夫市集這樣的社會企業,我才第一次體驗到銷售者對農民勞動的尊重,而產品定價也是在雙方共同溝通協商基礎上擬訂的,生產者也擁有相當的話語權。
在泰國一起學習的過程中,大家聊到溫鐵軍老師的鄉建思想,討論到為何很多社會企業或生態食材平台都會支持返鄉青年。彭月麗說:“因為返鄉青年生於斯、長於斯,對家鄉有感情,不僅發展自己的事業,還能參與家鄉建設,改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一方水土,保育本土作物。”對此我深有體會。
跟小泰交流過程中,他身上散發出的篤定狀態和清晰願景讓我印像深刻。小泰說,如果你的內心是安定的,幸福的,寫在臉上的也將是平和與快樂。我想是的,返鄉的意義就在於,不僅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而且將這種幸福傳遞開去,給家人、給社區、給世界。
陳小泰
之前聊及中國有很多返鄉青年沒有結婚,家裡也不支持。在我看來,結不結婚並不重要,不管是不是農民,無論做什麼,我們都需要認同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不僅可以做而且喜歡做,不僅讓我們堅強也給我們帶來幸福。如果我們做得開心,那這個家庭也是幸福的,從中所散發出的開心和喜悅,自然會吸引到有相同志趣的人與你在一起。我所認識的返鄉青年,問題不在於找不到伴侶,而是不知道如何選擇。
近年來,返鄉青年在泰國聲名鵲起。大概是5年前團體的地位開始轉化,3年前變得流行。以前也有很多優秀的農人,但那時候網絡尚不發達,無法讓外界知曉。現在自媒體時代,我們做了什麼可隨時公開分享,讓別人看到我們的能量,讓外界知道我們也是有智慧的,改變外界對我們的認知和看法。農民的地位能否提高,主要還是取決於人。如果什麼都不做,沒有任何改變,那別人對你的看法也不會有改變、地位依然很低,但如果努力提高自己,社會地位也會相應得到提高。而且,在泰國,一個人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社區做了多少事情,對社會做了多少貢獻,如果只是自己做得很好,對社區和社會沒有貢獻,那獲得的評價也很一般。如今,返鄉已被社會認可為一個很堅強、很善良、很幸福的團體,傳播正能量,吸引不少人也想要參與進來,因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是渴望自由和幸福的。這樣的聲譽來之不易,我們一起將之當作自己的事業推動了很多年,讓大家都成長起來,不僅做農民,更要做智慧幸福的農民。
返鄉務農,我們內心需要很堅強。平時,我們會通過課程,創建一個分享和開放的空間,讓大家打開內心,去覺察和發現自己。如果內心開放了,那我們可以很容易明白和理解他們,更容易幫助他們發現、清晰和確定自己的願景,如果內心是封閉的,一切都會異常困難。事情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容易,但也沒有那麼困難,只要我們心有所願,堅持不懈,事情就會變得簡單。
在泰國,80%的返鄉青年都會刻苦鑽研提高農業技術。然而,每個人的技術、想法、資源都不一樣,所面臨的問題也不同,對此,我們跟大家一起工作,並不直接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去了解現有的資源、想法、做法,深入理解大家內心深處的願景。清晰願景是最不容易的。問題和困難層出不窮,我們要一直糾纏其中嗎?沒必要。只要有清晰的願景,問題和困難總會迎刃而解。以我自己為例,我的願景是讓社區變得更美好,成為一個不受化學污染的幸福社區。如果我們社區不使用化學藥物,我們的食物就是安全的,我吃的是健康的,家人吃的是健康的,社區吃的是健康的,大家就不會經常生病,不用經常看醫生,也不需要有很多錢——有錢當然是好的,但是如果沒有也不用擔憂,大家會彼此分享互相支持。因為有大家的善心,在小孩教育的問題上也不用焦慮,老師教得怎麼樣都行,社區也會參與進來。總而言之,關鍵是要讓大家清晰自己的願景,並且理解自己的願景與社區的願景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用實際行動去實踐和探索。
劉敏濤
返鄉青年 橙橙農場負責人
陳小泰
Organic Hin Rae生態大米聯合社及Saunsanpalang生態農場創辦人
翻譯:陳章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