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賈麗杰
這期《比鄰》選定以“自然生活”作爲專題,想與夥伴們共同探討自然觀與生活的關係——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選擇?儘管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哲學思考的基本問題,但專題的用意是想要回到生活視角,在個體生命的體驗中領悟人的本質以及生活方式的選擇。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步步脫離自然的過程,大部分人的個體生命軌迹亦是如此。工業化推動城市迅速擴張、瓦解農村,人們成群結隊地涌向城市;科技進步和消費主義不斷滿足人們對便捷、舒適、享樂的追求,人們可以方便地獲得自己能力之內想要的東西。這樣的生活方式也以消耗人們的精力爲代價,人們感到匆忙、壓力、敷衍和不得已,於是不斷地向外追求刺激,停不下來也靜不下來,乃至心靈麻木,缺乏“活著的實感”,生出種種文化病來。人,真的可以從自然中切割出來嗎?
當一個人從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中抽身,走入鄉野田園,哪怕只是靜下心來與花草相處,讓身心與自然重新連結,他便會感到放鬆、休息,不再緊張、奮鬥與忍耐,心力體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他便能更好地重新投入自己的生活。如同一棵樹需要向大地深處扎根,汲取天地雨露的養分,才能向上生長,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個體的心靈成長、人類社會的文明同樣離不開大自然的懷抱。近兩年,我內心時常湧起想要親近自然的情愫,遇到的一些人,在大自然中的一些體驗,讓我一直思忖一個問題: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內在力量?
因著參與這期專題的製作,我有幸提前拜讀四位作者的文章,也在與他 / 她們的溝通中收穫感動、共鳴與啓發。在此,謹代表《比鄰》編輯團隊感謝四位作者真誠地分享他 / 她們的故事。
何磊是一氣呵成地寫完初稿,以生動、流暢的文字記錄他這些年的省思以及生活方式轉變的過程。讀他的文章很容易讓人産生共鳴,例如許多在鄉村長大、在城市生活的人會懷念童年奔跑在四季田野上的單純快樂,城市生活的迷失與困頓也讓一些人重新思考生活,開始在精神上探尋自我。最有趣的是,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他都在創造一種與自然直接接觸的生活方式,親手勞作,朝著自性本然的方向生活。城市的生活太喧囂,如果沒有足够的“定力”,人很容易被捲入浮躁的漩渦中,而與自然的連接、與日常生活的連接,可以讓我們在當下的生活中“扎根”,更有覺知地生活。
朱明是社區伙伴的前同事,七八年前選擇離開城市,走進自然的曠野中,在雲南的鄉野間跟村民一起生活。跟他約稿時,他說想要談談“關乎生命”的教育,我有點似懂非懂,直到拿到他的文章,那種力透紙背的對生命真相的探尋令編輯團隊成員感觸頗深。他在文中探討人的“精神自我”的誕生需要與“活的自然”緊密聯繫。人的本質是精神性的,生命的基本渴求是成爲自己,如果過早社會化或者成年人的意志太强,外力的强力介入只會抑制個體精神自我的成長。他也講到“腹部的靈性能量中心”的重要性,這個說法的確可以解釋一些現象,例如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教育鼓勵人們重視頭腦而非身心感受,沒有接地人就會不穩定、變得飄飄然,很難“活在當下”,這樣的狀態也會讓飽滿的元氣漸漸稀釋,生命活力變弱。相反,在那些傳統文化保存較好的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仍保留著與大地連接的部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一種踏實的自在感。我也更理解這位前輩同事選擇了怎樣的一條路,他在走入外在自然的曠野時,也走入內在世界的曠野,在兩種自然交會之處,一扇窗戶打開,生命力像泉水一樣流動,這或許就是他說的“活的自然”。
美虹姐的文章最有生活實感,每個人每個家庭都離不開食物,最開始她只是對食物料理感興趣,爲了支持先生種田的心願,從臺北搬回出生地宜蘭深溝。作爲從小生活在都市又再度回鄉的外地人,藉由對傳統食物的興趣,美虹姐跟婆婆媽媽們學習傳統的發酵、腌漬和食物加工手藝,也在雙手的勞作中尋回跟傳統生活的連接。她的朋友說她是“生活厨師”,因爲她喜歡在傳統中創新,在她的食物中藏著鄉村生活、風土人情的溫度以及對大地的熱愛。
克萊爾(Claire Elouard)老師近幾年受邀來中國帶領大樹能量工作坊,幫助學員透過大樹與自己的心靈和自然能量深度連接。借著這期專題,我們邀請克萊爾老師與更多人分享她的自然生活體悟。之前參加初階的大樹工作坊時曾訪談過她,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她說“我們即自然”——人和植物本質上都是生命體,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工作坊迎接人的直覺,在直覺中與自然和自我歸屬感連接,因爲“直覺”是人的精神性,是內在的聲音,而跟自然連接的體驗與人的“大我”、“合一”體驗有關。她在文中分享了很多自己在森林中獨處的體驗,跟她接觸的過程中能感覺到她似乎天然地保持著與自然的連接狀態,所以我在想,這種連接感似乎是人進入“靜默”狀態時的生命本能,只是我們大部分人在喧嘩的生活中遺忘了這種天性。自然中的一切都如其所是地存在著,宇宙中的所有生命都是相互連接的,她也提醒我們以更宏大的宇宙觀來擁抱個人的存在。
這期專題對我們自己來說也是一次探索的過程——到底怎麽回到生活層面來談人與自然的關係。一路下來有個感悟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其實也是每個人如何認識自己、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人類最美好的潜質是愛,如果我們不能發自內心地熱愛自然,又怎麽會在內心升起守護的願望?如果我們失去對萬物的感覺,又如何體會生活的美好呢?愛因斯坦說,愛是一切的答案。
■ 賈麗杰 社區伙伴城市團隊項目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