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脩平
“三元生活實踐社”成立於2017年初,由三位熱心于人智學運動的女士創辦於臺灣的宜蘭冬山小鎮,我們的工作和願景是推廣生機互動(Biodynamic,簡稱BD)農法、出版人智學書籍、舉辦課程並形塑靈性科學的學習社群。以下就來分享將近三年我們所走過的道路,和啟發我們從事這些工作的理念。
在“人智學”1的啟發下
人類自從在這個地球上生活以來,就一直在大自然包圍中的社群裡共居生活。人智學、三元生活、生機互動2、靈性科學,這些不熟悉的名詞其實都指向我們人類的生活。人智學啟發之下的三元社會理念認為,一個健全的社會具有以下三個面向:
文化與靈性:每個人具備特殊的才華與能力,期待實現自己的人生使命,不同的人懷抱不同的理念和願景,培育這些才華並讓這些願景能夠實現的場域,就是社會組成中的文化與靈性部分。在一個理想的社會裡,要讓每個人的生命都能充分開展,需要“自由”和“尊重”,因此這是組織與管理文化靈性領域的核心原則。
政治與法律:人群互動需要規範和界線,以確認彼此的任務和權責,確保社群運作的秩序,決定和執行這些規範屬於政治和法律的領域,“平等”是這個領域的核心原則,平等精神不只體現在社會制度中,也要落實在制度選擇的過程中,例如一人一票、票票等值就是平等精神的顯現。
經濟與生態:人類運用並轉化地球資源,產出生活所需的物資,經濟過程的基礎與生態環境不可分離,任何資源的使用都在消耗地球的生態,甚至對地球生態有所衝擊,如何運用人類的智慧,讓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達到平衡,如何讓經濟產出的分配在人群之中也達到平衡,是經濟與生態這個領域裡要考量的事。地球資源的使用不能僅為一家之私,“博愛”和“濟眾”是朝向未來的經濟與生態必需考量的原則,競爭、逐利、掠奪式的經濟觀必定要被淘汰。
這三個領域有彼此重疊的地方,但也需保持各自獨立的運作,在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掌理之下,它涵括了一個社會裡個人追求、人際互動、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三元社會中,最物質性、也與當代主流社會最不相同的領域是經濟和生態。現代世界談到經濟大多想到的是“錢”,如何“賺取”或“積攢”更多的錢。但錢之中並無生命,錢是抽象的,一張紙鈔加上印製油墨的成本遠低於紙鈔所代表的金額,“錢”只是工具、交易媒介,貨幣系統需要“信任”在背後支持,但不是信任錢,而是信任人。
人智學的起源就在於體認到人的真實存在是“非物質性的”。有些人給“非物質性的存在”一些名稱,如靈性、精神、理想、價值觀、宇宙觀、世界觀......無論什麼名字,都需要人用自己的心和意念去掌握,知道自己想活出的是什麼,這些“非物質性的存在”才會交融、進入到實際運作著的事物中。人不只是這副軀體,人生的意義不止於我們在事業、家庭、社會上所完成的事,情感交流、對土地之愛、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理念想法等人們所在意的事情也都是“非物質性的”,人的一生、我們所做的事都是“非物質性層次的存在”之外顯。其實“非物質層面的存在”一直交織在我們看得見的外顯層次,在我們的一舉一動、日常生活、經濟或政治作為中。
回到實際的經濟生活中,其實只有當參與經濟事務的人們對於“非物質性的存在”有所體認和掌握,並且活出與其一致的生活,才有可能達到平衡而健康的經濟。
經濟的原意是人類在大地上生活,運用自然界的資源加上人類的創意和勞力,轉換為生活所需的各樣物品,並且在不同能力與才華的人群之中互通有無地進行交易。因此以“博愛”為經濟生活的最高指導原則,因為大地是無償地提供、付出,人類再加工所製成的產品,也應如大地一般無私地交流、分享。
現代經濟已大幅遠離了生命世界。孩子在超市櫃架上看到的食材都是加工處理過或精製過的,他們不知道食物都是從大地而來的,他們以為在提款機上按幾個鍵,機器就會吐出錢,然後再拿錢去超市櫃架上取貨,吃喝玩樂都是如此。生命來自大地,金錢來自人民對發行貨幣的中央銀行的信任。大地蘊含的生機與能量,人類所能給予信任的心念與力量,這些才是生命。
人智學經濟觀的最大特色是“回到根本”,去認清經濟的原意和目的,不是“發大財、賺大錢”,或是抽象地玩弄金錢遊戲,以投機地運作、用錢賺錢。歐美在這方面的實踐先例較多,有人智學綠色銀行、社區貨幣、企業以利潤支持文化事業(形成共生互利關係)、CSA(社群支持農業,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簡稱 CSA)、人智學治療社區或老人安養社區等,華語區在這方面的意識和探索才剛起步,我們的實踐腳步就從這個領域跨出。
生機互動之共生關係
蘭陽平原位於臺灣東北部,是臺灣第三大平原,東部最早被開發的區域。因水利資源豐沛,故具有明顯的散村聚落。蘭陽平原盛產稻米、蔬菜,也有種類豐富的水果產出。
三元生活農場位於蘭陽平原南端的冬山小鎮,我們在一小塊租來的土地上學習和實踐生機互動農法已進入第六年。生機互動的概念不同于有機或友善,後者強調的是在農作物上“沒有”化肥、農藥等物質殘留,因為對人體有害,仍然是人類本位主義的思考。前者在意的是農耕過程中要“有”哪些元素:“生機”指的是把整個地球視為有生命的,農場就是一個生命個體,土壤本身也是有機組織,人在天地間耕種不只為了取得糧食,也為了照顧大自然,“互動”是要去認識自然界中各項存有之間的關係,礦物、植物、動物、人類如何交織成共生的網絡。
生機互動農夫運用特製的配方照顧土地和作物,勤作堆肥為農地提供豐沃的腐殖質和微量元素,堆肥資材盡可能來自農場內部或當地區域,堆肥中的生命流轉經由時間的淬煉後成為療愈土地的藥劑,使一個農場的體質越來越在地化,培育出來的作物除具有當地的風土氣味,更能提供地球上的人類所需真正的營養。
這樣的農法實踐不易,農夫作為農場有機體的靈魂人物,必須從頭學習靈性科學,以不同於慣行科學看待自然的眼光去真實地觀察。因此,我們也舉辦生機互動農法讀書會,每週聚會一次。我們研究土壤中的微生物、礦物質如何與植物互動,天體的運動以及與地球的交互關係,四季變換的效果如何影響農事等,讀書會成員不見得都是實際務農者,大多只有家庭園藝的實踐可能,但透過學習而更深入地體會“共生”的道理,在消費選擇上也自然會傾向友善地球的產品,在家庭生活中也會把這樣的價值觀傳承給子女。讀書會成員每週可以到三元生活農場進行實務工作,驗證所學。我們也邀請國外長期實踐此農法的農夫老師來授課,帶領我們製作堆肥、配方,認識植物,學習觀察的方法等。
人智學運動裡很重要的就是教育,華德福教育在培育下一代的人類無礙地與“非物質性的存在”接觸,並自由而勇敢地活出自己的價值,我們所舉辦的成人研習課程也都在開發這方面的能力。經濟生活是整體的,現在已是地球村的時代,不可能有一群人、一套制度設計好在那,等著只要所有人都來採用,全世界的經濟就會好轉。覺醒在每一天的生活裡、每一刻的選擇和作為中,翻轉的力量在每一個人的手上,帶著這樣的意念去生活,自然會漸漸帶動改變,因此要從自身做起。
CSA之互助關係
生機互動農法的推廣,除了讀書會、實作課程、華德福學校農耕課程的協力以外,我們也以社群支持農業的方式支持全職農夫在量產型的農場裡實踐生機互動農法。歐美及日本等地已有二十多年的CSA經驗,有許多不同的組織方式,以下介紹三元生活CSA的運作:
會員招募:以一年為期招募會員,農夫估計農場一年的產出能供應多少家庭日常的蔬菜所需,以此訂出會員人數上限。2019年夏季招募的第二期會員共有51個家庭。
會費繳交:農夫估計農場支出的金額,包含農夫家庭的基本收入,這些財務上的需求就是所有會員要提供的支持。這兩年來,我們採行會員自由決定年度會費的做法,鼓勵大家就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儘量支持願意發心走上生機互動農法這條路的農夫,兩年下來,自由決定會費的結果,最後大致能符合農場支出並照顧到農夫的生活。
田間管理:農場的支出、農夫的生活、產出的銷路都得到保障,農夫就可以安心、專心地實踐生機互動農法,我們也開放會員到農場體驗農事,或在農場舉辦會員活動,讓大家認識作物的生長過程,也與農夫交流。
收成分享:農場的所有產出都由全體會員共享,在收成季節時,每週采菜並送到取菜點,農夫按會員數大致訂出一個會員家庭可領取的菜量,考量家庭人口數不同以及對蔬菜種類的偏好,農夫也另外提供彈性取菜的數量,會員可依各自的需求自由調整取菜量及種類。
核心小組:所有CSA相關的組織工作由一個核心小組義務承擔,農夫也參與核心小組,工作內容包含規劃對會員發佈的消息、安排會員活動、討論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會員皆可參加核心小組,向農夫提供最直接的支持。
兩年的CSA運作經驗下來,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大同世界模型。CSA的農場平日主要由農夫在照顧,承租土地的也是農夫,但因為農園所有產出分享給所有會員,因此農場也變成了“所有會員共有的農場”,會員像股東一樣,共同擁有這個農場。土地和農場得到最高質量的照料,農夫可以安穩地學習和實踐生機互動農法,會員自由決定支持金額,共享健康、充滿能量的蔬菜,在均等地分享收成以外,也有自由調整取用數量的空間,在核心小組、會員活動、取菜場合相遇時的交流,分享的都是豐盛、美好、感恩,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除了金錢、農產的互動以外,更多了溫暖的情誼和彼此的關懷。
書與書店的價值
在農業活動以外,我們也經營獨立書店和出版社。在電子書及網絡等新媒體的衝擊下,紙質書出版已被視為夕陽產業,逛書店以及在書店購書的人數更是直線滑落,我們以個人的小額資本硬是進入這樣艱困的行業,除了追尋個人的志趣以外,也希望分享美好的理念給周遭的人們。
書店取名“樓腳”,有著臺灣早期農村社會時期“柑仔店”3的意象,書櫃上永遠有一區是與農業、生態、土地、環境相關的書,另外也有文學、藝術、哲學、心理、生活風格、兒童繪本等,店內也銷售臺灣其他生機互動農場的產出以及一些手工製品,同樣的空間也作為三元生活CSA的取貨據點。
踏入出版產業的初衷是因為三位創業的夥伴都愛讀書,目前關於人智學靈性科學的中文書籍尚不豐富,譯介創始人魯道夫·施泰納的著作或演講集是當務之急,也選取許多精彩的人智學者和實踐者的著作推薦給華文閱讀者。
臺灣的書市環境,除了通路向出版社要求高額折扣以外,書籍無論在實體或網絡書店,幾乎全以折價銷售。雖然在自媒體的時代,個人出版的門檻不高,但這樣的出版者若無法吸收通路要求的折扣,書籍就無法出現在連鎖書店或主要的網絡通路上,於是這樣的獨立出版品在書市只是曇花一現,無法持續地與閱讀受眾接觸。
目前的市場經濟,商品定價是企業的主要決策,決定的是能不能極大化利潤或突顯商品的價值(例如炫耀財富),定價也是策略性工具,作為掠奪市場或阻擋其他競爭者的手段。經濟學其實應該探討的是“價值”問題,怎樣的產品、生產過程、分配方式有利於整體的福利,但困於理論模型和分析工具,主流經濟學大多只處理“價格”問題。在真實的市場裡,價格成為供需雙方角力下的結果,雙方都被描述為只想極大化個人利益的貪婪者,難道就沒有別的組織經濟生活的方式嗎?
任何人只要去觀察就會發現“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的真實情況,在現代社會裡可能是“萬工”或“百萬工”的協力才能產制出我們日常生活裡食衣住行所使用的各樣物品和服務。三元社會的理念啟發了“合作經濟”的構想,前述 CSA 是合作經濟的一種實踐方式,生產的一方和消費的一方連結在同一個組織裡,溝通彼此的需求和期待,於是生產者提供的種類、數量、質量正是消費者需要和期待的。在這樣的經濟關係中,價格彰顯了價值,反饋了生產者的付出,也表達了消費者的支持。價格不為掠奪、壟斷或累積最大利潤,價格是在引導供需雙方的力量和心意,達到最適切的均衡,也讓人類取用的自然資源得到最恰當的珍惜和使用。因此,在三元社會的構想裡,“價格”雖然是經濟領域裡的重要元素,但其本質是法律和政治領域引導人際互動的一種規範。
雖然在商品經濟裡,貨物流通必須要有價格作為交易條件,但在人智學社群裡,人們嘗試用這些小小的變革手段去“調整”這必要之惡,讓消費行為能更加“反映”人們的價值觀與信念。
在出版業務和書店經營的部分,我們有一個不同於主流的操作方式。在樓腳銷售的所有書籍,一律按照定價銷售,三元生活實踐社的出版品,也要求所有通路都按照定價銷售,這樣的做法雖不典型,但在臺灣靈活的市場環境裡尚可被接受。
我們想傳達的是:商品定價只是一個“象徵”與“手段”,它實際上無法代表商品或書籍的“價值”,讀者在書中獲得的智慧啟發或生命交流也不是金錢能衡量的,定價是出版社為其工作者的投入所要求的金額,使其工作者能合理而有尊嚴地生活,並使他們能繼續在文化產出的這條道路上為眾人服務。
人類的勞動是神聖的、無價的,心靈活動也無法化約為物質金錢,針對文化工作者應得的報酬,三元社會理念還是回到“支持”的概念。就像CSA詢問農夫一年的生產活動和家庭支出的總需求,由全體會員共同承擔,在為出版品定價時考量的也是如何能夠支持我們的創業理念永續經營。“交易”和“價格”只是外顯的形式,實際上發生的是心靈層面的交流。在三元生活實踐社的小小實踐裡,我們只是用微薄的努力希望傳達和喚醒人們對此實相的意識。
懷抱希望,腳踏實地
人智學靈性科學和三元社會理念是引導我們創業的核心思維,前者指導我們持續學習的方向,後者為我們的實際經營立下準則。兩年來,我們在宜蘭冬山的小店、小面積農地上扎實地努力,也有溫暖的社群持續給我們鼓勵。改變並不會在神奇的彈指之間發生,但若我們懷抱希望、確認信念、誠懇踏實,這世界會回報給我們不可思議的祝福。
1.人智學(Anthroposophy)是二十世紀初由奧地利人魯道夫· 施泰納(Rudolf Steiner)所提出的一門研究人類和宇宙智慧的學問。不同于傳統宗教出於天啟,並建立教義及組織,也不同于傳統科學以物質的研究出發,人智學對人生和宇宙的理解來自靈性科學(spiritual science),認為在物質的表相之後有靈性的存在和作用,並以可驗證的科學方式,帶領人們認識物質與靈性的關係。由人智學開展出來的實務應用包含華德福教育、生機互動農法、人智醫學、優律思美、人智學藝術、戲劇及建築、坎培爾社區等。
2.Biodynamic,也譯作生物動力農法、活力農耕等。
3.“柑仔”是福佬語(閩南語泉漳片方言)中的竹編大圓盤容器,供曝曬、風乾物品使用。因老式雜貨店常擺放以“柑仔”盛裝的貨品,所以稱為“柑仔店”,也就是街角小店或雜貨店的意思。
■ 陳脩平 三元生活實踐社創社合夥人。